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 雷云霞 文/图)七年来,光明这片热土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与文化传承者。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奋斗、创新,共同书写“光明故事”。
公明街道戏曲协会会长谭芝保来自广西钦州,早年因一次“救场”机会与深圳结缘。真正让他扎根光明的,是爱情与事业的双重收获。他的妻子是公明本地人,同样痴迷粤剧。两人因戏相识,组建家庭,共同创立公明街道戏曲协会,在异乡寻得了归属。
初到深圳时,谭芝保曾担忧粤剧在此缺乏受众,但很快他便发现,粤剧在光明区群众基础深厚,尤其是在公明街道许多老街坊不仅爱听,还很爱唱。“虽然语言和观众不同,但对粤剧的热爱是相通的。”谭芝保说。
公明街道戏曲协会创作的《光明新时代》《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等作品,紧密结合本地元素,反复修改打磨,最终成稿。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新时代》的姐妹篇——《光明印象》已完成作词,目前正在积极谱曲中,将继续以粤剧艺术传递光明区文化魅力。谭芝保说:“茅洲河是光明的‘母亲河’,其治理成效是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我们用粤剧讲述这条河的故事,就是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公明街道戏曲协会的这些作品既记录光明从农田厂房向科学新城的蜕变,也展现茅洲河治理背后的生态理念与人文精神。
近年来,谭芝保不仅推出多部原创粤剧,还吸引越来越多爱好者加入协会,甚至得到粤剧名家黄伟坤等艺术家的支持。他说:“粤剧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文化与情感的延续。”
谭芝保表示,在这片充满科技与艺术的土地上,将以粤剧表演形式,记录更多光明变迁,以创作连接光明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唱好光明科学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