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键
拥有近1700年郡县史的宝安县,于1981年在这里设立新的县城。
世代在这依山傍水之地耕渔的人们不曾想到,轰鸣的机械和高耸的建筑塔吊,在四十年间,把这里建设成为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们来此安居乐业的福地。
世界首创鱼鳍状异形大立架支撑起的“湾区之光”摩天轮,与保留的古老祠堂书屋、山水风物,新兴的高层楼宇、大型商超、产业园区一起,展示着大湾区核心城区的活力、气象与风采。
算起来,我1990年9月5月从大埔县委办公室调动来到宝安县委办公室工作,至今,已在此生活居住了35年。适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我仔细打量着异常熟悉又常感陌生,令人安宁又经常激动的城区——新安。
“新锐”与“沉淀”的融合
刚到宝安县委办公室工作,住在一区的县委大院篮球场旁的单身宿舍。闲暇时,常散步到位于四区的新安影剧院看电影。这影剧院是1990年8月8日起用的,比起家乡县城的大埔影剧院要漂亮挺多,还有空调等先进设施。
那天,骑行经过新安二路,发现原来的新安影剧院前方广场嵌入着大体量的钢结构玻璃体,顶上的“宝安1990”几个字异常显眼。原来,宝安县城最早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新安影剧院、群众文化艺术馆、图书馆(称“老三馆”)文化设施,经“三馆合一”升级改造,命名为“宝安1990”。这样,既保留原建筑风貌,又增加了现代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延续着老城区文化记忆。
近几年陆续在宝安中心区中央绿轴次第布局的宝安图书馆、青少年宫、演艺中心、滨海文化公园、湾区书城等标志性文化建筑群,充满现代元素。以宝安大道为界,宝安的新旧城区,除了文化场馆的新旧交替延续之外,在新安城区,还有大量的主题公园、街心公园,连同绿道,装点出绿美气韵。
历史长河中,南头古城是宝安古县城。1953年县城从南头迁至深圳墟。1979年3月,宝安县撤县升格设为深圳市。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第二年,宝安县建制恢复,管辖深圳经济特区之外的区域,并把县城定在与南头古城一河之隔的西乡区域,并以古县名“新安”作为县城的名字,从此,新安成为宝安历史上第三个县城。人们曾称其为“宝城”。
当时,这里除了有几个村落外,大部分是荒山野岭和珠江口东岸的海滨滩涂。县城建设之初,建设者们按照规划土地开发先后顺序,在块状的土地网格上标明数字,从1区至128区,一直划到西乡地界。数字加上“区”字,成了地名的代名词。数字划区、数字地名成为新兴的宝安县城新颖之处。
初来新安的朋友,总会吐槽。宝安县城,最弄不清的是城区地名,因为两个数字相差很远的区,实际距离可能很近。而住久了,对数字地名也不觉得奇特。恢复建制不到一年时间便宣告启用的新县城,用数字推进建设阐释了“深圳速度”的内涵。
城区的发展史,是一部人文的积淀史。城区功能日臻完善,城市管理日益细化,人文气息日渐浓厚。原来的数字化的地名,也在21个社区的细化管理中,恰如其分地冠以特有的小地名。同时,这里文化事业也发挥后发优势,异军突起。帆船、围棋、龙舟等各类赛事竞相开展,串联起生活、商圈、生态、产业、非遗的“新安八景”,展现着日渐积淀起来的文化张力。
1993年元旦,宝安撤县建宝安、龙岗两个区。宝安县城成为宝安区治所在。此后,宝安又分出光明、龙华两区。作为行政区中心,其资源优势是明显的,当然离不开新安人奋发有为的担当和进取。
每每站在107国道的天桥上或登上摩天轮、高楼,我感受着一座新城欣欣向荣的新鲜热辣气息,也沉湎于这座城区在改革开放中,突显出来的年代感。这里的每一个城市细节,都留下了深圳大干快上的印记。
“创业”与“翻身”的共生
宝安县城开发之初,建设者们在道路规划上,是赋予了情感与理想色彩的。新安一路至五路,以“U”字形状,展示着新安背靠山岭、向海而生的包容与开拓姿态。前进路、宝民路、翻身路、宝安大道等与107国道、广深高速、沿海高速并行的道路,连通大湾区城市。而向海滨延伸的创业路、兴华路、裕安路、上川路等,又把老城区和宝安中心区贯为一体,以块状的布局为一批批创业者构筑了想象空间。
正是“路通财通”。新安的早期,107国道两边铺面林立,车水马龙,一片兴旺,而今天这个格局早已改变。107国道两旁已多了大体量的商业体,新安的产业空间布局与集群,早已在全域花繁果硕。
创业路曾经是“三来一补”“三资”企业聚集地,而今是新安致力打造的湾区商务大道。不断优化的百万平方米商业空间载体,吸引着众多优质商贸企业进驻。东起点的华润雪花啤酒小镇,已成网红打卡地。中段的中洲购物中心、大悦城等商业体,当仁不让地牵引着老城区的商业旺气。西边近海的宝安中心区,前海壹方城巨大的体量吸引着巨大的人流,更有45家首店扎堆进驻。人们从空港前来,从地下轨道交通前来,从两条高速、国道及四通八达的市政道路前来,领略“前海·宝中”世界级地标商圈的魅力。
翻身、海富社区的“自由食街”点亮了街区“夜经济”。老城区的甲岸社区,是深圳城中村美食的代表,不仅有县城的烟火记忆,更有300多间地道美食的生活站点。海旺社区的前海hop天地“星光食街&宝华夜巷”、文汇社区的“万事大集”亲子主题、宝民社区“云集camp”夜市营地、兴东社区的“城市中的露营”、安乐社区的传统小食等特色美食休闲文化街区,夜以继日,亮点纷呈。
有人说,新安是创业者的乐土。我也是一名见证者。我认识一些年轻人,当年踩单车送货、住铁皮房打工,而今成为制造业“大咖”。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新产业等,以“新”的名义迅猛发展。雪花科创城、空天技术产业专业园、尖岗山软件园、润恒智慧医疗产业园、腾骏科创园、甲岸工业园等一批园区,推动着这块靠“三来一补”加工业发家的土地,迈向新型工业化,新兴产业壮大,迭代跨越。
一个适合安居乐业的地方,一定是让人舒心宁静的。全链条的精准高效企业服务、现代服务业的有机对接、饮食起居的便利,都是新安人创业路上起步、翻身路上欢欣的注解。
宏大与细微的交织
有着超千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的新安,辖区面积仅30.9平方公里。“高产”与“精耕细作”是分不开的。
城市里细小的变化不易被察觉,经由点到面的综合治理,便会在持久发力中实现蝶变。
本来,新安的城市主干道是相对完善的,但也存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出行不完善的盲点,因此,新安把无确权、无管养、无执法的道路统统纳管,贯通小区道路,抚平破损积水点。新安的管理者还别出心裁地实施“行走日”“随手拍”行动,以直观、便捷的方式,整治了道路、路口、园区、老旧社区存在的种种城市乱象。
城中村从来都是管理“老大难”问题。曾经基于围合管理的需要,对城中村周边装上围栏,实现物理隔离,但挡路的“铁疙瘩”也成了日常出行的“拦路虎”。近在咫尺的路口常要绕不少路程,相当不便。进行全面梳理后,新安在城中村中进行“清围疏堵、透绿增景、花香润城”改造,强化电子防控的同时,拆除路口的铁围栏,恰当设置防撞柱、防撞墩,并在人行出入口增设可移动的模块花箱,形成“一步一景”的绿化景观带。在老旧的临街墙面,制作“书中自有翻身路”“安乐渔村”“柿柿如意”等表达本地文化特色的墙绘,勾起回忆又憧憬美好,深受群众喜爱。
立足便民利民,不搞大拆大建,像绣花一样在城市的细微处下功夫。有市民这样评价:城市的美好,不仅体现在高楼的宏伟壮美,街巷的烟火气,更藏在居民舒心的笑容里。
细小的作为维系宏伟大业,空间的焕新导致管理的跃升。新安,在点点滴滴之间,不动声色地让人感受宜居宜业的温馨。
问需于民的暖心对话
适合跳广场舞的空间装上了定向广场舞音响、蟑螂成群出没的巷道得到消杀、运动场所不足得以弥补、破损路面被修复、车辆乱停放得到纠治等,一些或多或少困扰居民生活的问题,在新安每周三晚上开展的“心安夜话”,实行“接诉即办”后得到及时解决。
市井间,“鸡零狗碎”的小问题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要能及时收集并迅速跟进办理,并非易事。新安在畅通“信箱”线上渠道的同时,发明了“心安夜话”的方法。每周三晚上,工作人员分片包干,深入小区、园区摆摊设点,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收集诉求、了解意愿,较真碰硬,为民排忧解难。
让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感到特别温暖的是,新安还专门开设“心安夜话”企业服务专场,在各大商圈举办“心安夜话”议事厅活动。他们邀请各界代表为新安建言献策,倾听青工朋友的呼声,在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和基层公共服务“神经末梢”献上精准而贴心的服务。
新安的夜色斑斓多姿、新安的“公仆”无微不至,新安处处让人觉得温暖。在新安,无论是升学、就医、文体活动还是家长里短的细微琐事,都会有人关注、应答处置,让人切身体验幸福感的稳步攀升。
深圳经济特区“二线关”还没有撤时,我从南头边防检查站进特区内还要用边防证或优检证。一位内地来的友人问为什么调来深圳了,还要边防证?我说,我是调来特区外的宝安县,而不是经济特区的“深圳”。从一个县城调到另一个县城,自我感觉良好。
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一样,从来新安之日就与新安结下不解之缘。即便工作地点离开新安19年,我还是选择住在这里,直至退休。
我庆幸看过这里珠江出海口东岸滩涂的霞光万丈,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势如长虹的开发建设。与天空中航线上的飞机轰鸣相伴,交织在地下的轨道日夜间多了运载的呼啸。
家住新安,我挺有耐心,看见黄金国道上的一座新城已成为大湾区核心的一颗璀璨明珠。
住在新安,我拥有信心,任何的付出与努力都化作成长的喜悦。
住在新安,我觉得安心,明白时代发展注定造就一切美好。
双界河是新安与南山区行政分界线。河上波光潋滟,两岸都市景观壮丽,人们美称其为宝安“塞纳河”。与前海梦海大道、听海大道、临海大道连通的桥梁,早已让新安实现了向前海深港现代服务合作区的无界突围。前海湾的海洋气候润泽着新安,摩天轮“湾区之光”照亮着大湾区的核心。
一个建设了四十多年的城区,越来越有故事,越来越有成熟韵味。从26岁至花甲之年,我的容颜已显沧桑。而新安不会老,会一直保持青春,是日日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