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探路,深圳为何能行?
湾区筑脊,智造如何争流?
文脉深耕,文化如何铸魂?
创新基因,宝安如何传承?
“新时代 我来讲”是宝安区委宣传部深耕十年的理论宣讲品牌。这十年,它与特区、与宝安共成长,用接地气的表达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街头巷尾。今年,宝安区“新时代 我来讲”理论宣讲创新活动聚焦“特区探路、湾区筑脊、文脉深耕、创新基因”四个时代之问,邀请行业代表、专家学者及特区建设者代表用他们的故事,诠释这背后的“答案”——
一问 特区探路,深圳为何能行?
问的是奇迹背后的精神密码与发展逻辑
时间的刻度,丈量着奋斗者的足迹。
一代代人来到深圳,用汗水和智慧,将自己的青春编进深圳发展基因,他们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创造了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深圳奇迹。深圳奇迹的背后,蕴含着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智慧与汗水。
作为“奇迹”的亲历者、“特区精神”的践行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建钢构首席专家陆建新,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全国道德模范。作为三届宣讲人重返舞台,他用《一份匠心 一座新城》的讲述,回答了“深圳为何能行”?
“那一刻,我简直惊呆了。”1982年10月,陆建新从湖北来到深圳,参与国贸大厦的建设,刚到工地时,看到旁边一座楼上赫然挂着一幅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时,他心里暗想:“深圳人说话可真够大胆的,时间就是金钱——这地方,竟把时间比喻成‘金钱’,还把钱挂在嘴边,说得如此直白,真是让我震惊。”
“那个时候,传统的翻模施工,就像今天农村里建小楼房一样,六七天干一层。我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怎么样才能干得快。工程师们发明了一种叫滑模的施工技术,但头三次试滑都失败了。”陆建新分享说,面对众多怀疑、不解的目光,他们敢于立下军令状:不成功、便坐牢。第四次试滑终于取得成功,而且质量有保证。后来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证明咱们中国人能行,深圳能行”。
四十多年,陆建新参与了深圳多个地标建筑的建设,他的建设痕迹是“一路向西”,罗湖国贸大厦后,陆续参与了福田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之后到南山的华润大厦,再后来又参与了位于宝安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从国贸大厦到国际会展中心,我感觉变化的是一座座建筑的外观和施工难度,但不变的是深圳建设者那种敢啃硬骨头,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和传承。”分享中,陆建新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二问 湾区筑脊,智造如何争流?
问的是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与路径选择
制造业是宝安立区之本,更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过去的“三来一补”到今天的“先进制造”,宝安走出了一条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如今,宝安是深圳的产业大区、制造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排名第二,23项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7万工业企业造就了一片广阔的“产业森林”。
“兆威机电是实实在在从宝安起步、在这片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兆威机电CEO叶曙兵,讲述了企业《小齿轮转动大战略 单项冠军的智造之路》。他结合企业发展故事,给出了“湾区筑脊,智造如何争流”的有力答案。
2001年,兆威机电从宝安西乡起步,从800平方米小厂、40余人团队,成长为微型传动领域专家、人形机器人百强。今年7月,兆威向全球发布新一代仿生灵巧手。一路走来,企业坚持创新驱动,连续4年研发投入超营收10%,拥有500余人研发团队、450多项知识产权,参与制定5项国家标准,成为从宝安本土成长起来的创新标杆。
叶曙兵说,“制造业一直在宝安所有产业中处于C位。今年宝安区更是细化出305条工作举措,特别是针对具身智能、低空经济这些未来产业,给了很多精准支持。”据了解,在政策上,宝安出台了深圳首个区级技术改造政策,企业能叠加享受市、区两级资助,减轻了不少企业的发展压力。更关键的是产业生态——这里聚集了超过1.5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从上游的伺服电机、减速器,到中游的本体制造,再到下游的系统集成,产业链完整。
“对我们来说,很多核心部件供应商都在宝安区内,一个电话的时间,就能解决技术难题或供应链协同问题。”叶曙兵说,这种“不出宝安就能配齐配套”的便利,不仅节省了物流成本,还大大提升了研发和生产的迭代效率,对企业来说,这是最实实在在的优势,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应用链相互支撑,形成了良好生态。
三问 文脉深耕,文化如何铸魂?
问的是如何铸就城市的精神品格与发展软实力
零下5℃的前海冰雪世界,即将席卷北纬22°的深圳。
35℃高温炙烤大地。但在深圳前海,一台巨型“制冷机”正轰鸣启动。即将于9月29日与大家见面的前海冰雪世界,不仅好玩,更是充满高科技与无限想象。
“建设冰雪世界就像在‘豆腐脑里盖摩天大楼’……”活动中,华发股份深圳董事长总经理、深圳滑雪协会会长李挺从专业角度介绍了宝安文旅新地标——前海冰雪世界的建设与未来。
垂直高差达83米的雪道,建成后将超越迪拜Ski Dubai(60米)成为全球室内滑雪场世界第一高差;单条雪道长463米,全部符合国际雪联(FIS)认证标准;14项冰雪游乐项目,包括华南首个室内33米深潜池、国际标准的攀岩墙等功能,真正实现“一季滑雪、四季嗨玩”……
深圳证明了:冰雪无需等待冬天,热情与创新才是永恒的季节。
“雪场LED显示屏,我们选择了宝安本土企业艾比森,雪场的智能座椅来自宝安的航盛电子。”现场,李挺分享了项目的“共赢逻辑”——本土产业链协同。据了解,前海冰雪世界直接带动宝安12家链主企业技术升级,间接拉动“20+8”新兴产业投资超5亿元,真正实现了“建一个项目,强一条产业链”。
“明年将推出宝安区首届滑雪赛事,培育南方本土冰雪健儿。”李挺介绍说,前海冰雪世界不仅是一座滑雪场,更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文体旅新引擎。从文化维度看,项目将打造“冰雪+海洋”主题IP,让深圳拥有四季皆可体验的文旅属性,让宝安从单纯的“制造大区”的形象叠加拥有“文旅阵地”的属性。
宝安正推动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相向而行。宝安以承办十五运会相关赛事为契机,加快推进旅游景点及旅游设施优化提升,强化啤酒小镇、前海冰雪世界等标杆文旅项目运营推广;深化文旅资源整合开发,围绕宝安中心区、凤凰古村、清平古墟、海上田园等重点片区开展立体化宣传,形成“以流量促增量、以人气带商气”的发展格局。
创新基因,宝安如何传承?
四问
问的是如何让开拓进取的薪火永葆生机与活力
平均年龄仅32.5岁,深圳是一座“青春之城”。
在这里,宝安区用民生“软实力”铸就城市“硬内核”,见证了这座城市与建设者之间最美的“双向奔赴”,也见证着年轻一代绽放梦想,逐梦圆梦。
宝安学子魏思远边读书边创业,智能穿戴设备远销海外;“网红校长”姜薇以教育创新破圈;肢体一级残疾的宝龙雨以艺术创作焕发生命光彩……活动现场,2位青年代表、4位“新时代 青年说”获奖选手,从不同视角分享了他们与宝安共同成长、奔赴未来的青春故事。
“深圳这座城市教会我的,恰恰是‘时不我待’和‘勇于尝试’”;
“毕业就来到宝安创业,宝安的创新与包容深深打动了我”;
“我两岁来到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从此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我们敢创新、有热情!重要的是,宝安是我们最坚实的靠山”……
他们的故事,是宝安为每个普通人提供梦想舞台的生动诠释,是宝安“产城人”融合发展的鲜活注脚。
今年6月,宝安区委宣传部联合团区委共同策划,为宝安青年搭建了“用青言青语讲好特区故事”的理论宣讲舞台,让理论宣讲又多了份青春朝气与时代温度。经过初赛层层筛选、决赛激烈比拼,15位来自企业、学校、医院、社区等各行各业的青年选手脱颖而出。
8月份,在宝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决赛舞台上,他们用有温度的故事、有力量的表达,把党的创新理论与特区发展、宝安实践紧密相连,让“青春之声”真正走进百姓心中。他们的宣讲既有对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深刻思考,也有对宝安未来的热切期待,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视野与格局。当天,出席活动领导为首届“新时代 青年说”获奖选手颁奖,并勉励他们继续做特区故事的“讲述者”、宝安发展的“参与者”。
宝安日报记者 赵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