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之“三不计”者,指形式形制,但依理据义即可,不拘泥于题材所限朝代。一曰:不计剧词。比如唱东周列国题材的戏,甚至神话传说如秦腔《黄河镇》演绎《封神演义》,剧中说明清时期的话,引用后来朝代的言语、诗词,不算错,贵在情理圆备;二曰不计服饰。非不计服饰所象征蕴含的理义,而是不计其具体大致形制,戏曲经过演变,已基本固定以明代服饰为格式,加以根据剧情的些微变化,有些朝代比如演《铁公鸡》,纯清代题材,人物穿清代服装,属于一时所宜,未为永例。三曰不计道具:舞台上道具桌椅等,皆为程式设置,不可以还原题材所在朝代,比如演《宇宙锋》,秦代题材,若拘泥于朝代,则赵高及女儿赵艳容、哑巴丫鬟、秦二世等,皆须坐在地上。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桌椅。总之,戏曲依程式表演,要在据理徇义,不因细末而乱本。
余叔岩是京剧大家,师承谭鑫培并开创自己一派,被公认为老生右军(王羲之)——如何理解此公论?前人有云:“右军作字,欧师其劲,颜师其肥,虞师其匀圆,各成一体,皆可取法,不可以己好典重纾徐而遂轻峻快斩绝也。”也就是说,余叔岩不仅成就自己一派,而且其后来的老生艺人从余叔岩学,而演变为各自的诸多流派。可见余叔岩京剧演唱造诣之高,如王羲之于书法也。
然而,至明之人亦有见识晦暗者——籍载:齐如山和余叔岩聚会聊天,余叔岩说:“我就不喜欢唱《武家坡》这出戏。”齐如山问为什么?余说:“历史上他就没有薛平贵这么一个人!”齐如山看了余一眼,戏谑地说:“ 历史上没有的人和事您就不唱吗?《二进宫》你唱过吧,但李艳妃、杨波,正史野史上都没有记载,也没有‘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这件事情,您不唱吗?”(据京剧研究家春梦无痕先生引用)
这说明:思而不学则殆。艺人不学(不读书),其实没关系,但知择善而从即可。即便是不知择善,仅肓从,不任性恣意,也不会差。余权岩是聪明人,聪明人不学,则无所镇服,故易任意妄动,轻易诘问,遂不知其妄。
前日,一秦腔名家来电询问:《金沙滩》“五郎出家”一段有两句唱词“刀刀儿割的娘心肉,箭箭儿又射白莲花”,似不通。白连花应改为白翎花,即武将头上的装饰,被箭射,刀割为杀,箭射则威慑,不杀。
答曰:白翎花之说,貌似自圆,实则穿凿牵强,且武将岂人人皆戴白翎?其实,旧时编剧以“白莲花”与“娘心肉”排比,才是高明!此处乃观音菩萨点化杨五郎,故前句“娘心肉”用俗语,后句“白莲花”乃典故。有言此词来自清人偈子:“身在营中心出家,身披铠甲是袈裟;刀刀亲见弥陀佛,箭箭射中白莲花。”意为虽身处死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