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极重度慢阻肺患者重获行走自由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B05版: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 练洁雯 通讯员 龙发)近日,被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禁锢在轮椅上长达五年的72岁患者杜先生,在光明区人民医院通过高难度介入手术成功恢复独立行走能力。这一医学奇迹的背后,是该院多学科协作医疗模式与尖端介入技术的成功应用。

杜先生罹患慢阻肺已有20年病史,近五年来病情急剧恶化。由于肺功能仅存18%(正常人应在80%以上),且合并多发肺大疱、反复气胸和广泛胸膜黏连,他不仅需要24小时吸氧或无创呼吸机维持呼吸,甚至无法平卧,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五年间,患者家属辗转多家医院求医,均被告知“手术风险过高,无法治疗”。

转机出现在杜先生来到光明区人民医院呼吸介入中心后。该中心主任龙发教授团队接诊后,组织呼吸科、胸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ICU)进行多学科会诊(MDT)。专家团队经过深入评估后认为,虽然患者手术风险极高,但其肺部巨大的肺大疱和局部严重肺气肿正是导致呼吸衰竭的关键因素。若能通过手术精准“减容”,患者仍有逆转病情的希望。

面对术中可能出现的胸膜黏连、气胸、大出血等风险,医疗团队没有轻言放弃。他们创新性地制定了“双镜序贯”的个体化微创手术方案。在精湛的技术操作和密切的团队配合下,手术取得成功。术后,杜先生的恢复情况超出预期:肺功能关键指标(FEV1%)从术前的18%提升至26%,呼吸困难症状显著缓解,顺利脱离无创呼吸机支持。更令人欣喜的是,术后一个月,杜先生体重逐渐增加,食欲改善,并已能够独立行走,彻底告别轮椅。术前术后CT影像对比显示,患者肺大疱明显缩小。

龙发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认为极重度慢阻肺合并复杂肺大疱的患者是“手术禁区”,但通过个体化介入治疗和多学科协作,仍可能逆转病情,双镜联合技术既能精准处理病灶,又最大限度降低创伤,是未来探索的方向。

据悉,龙发教授团队已成功为多例终末期肺气肿患者实施此类手术,相关临床成果将为优化治疗标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供重要依据,也为更多曾被判定为“无法治疗”的终末期呼吸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从轮椅上的挣扎到重启行走的自由,杜先生的重生故事生动诠释了医学的温度与生命的韧性,展现了现代医疗科技联合人文关怀带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