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日报讯(记者 张小葵 通讯员 郑茵茵)“以前一到晚上,公园跳广场舞的音乐喇叭声震天响,家里窗户都不敢开。经过治理,现在老太太们在广场跳舞,我们听不到一点喇叭噪声了。”近日,家住福永街道万福广场旁边小区的居民李女士开心地对记者说。由于距离万福广场仅有一路之隔,该小区靠路边居民备受广场舞音乐声“折磨”。如今,这项噪声扰民的“老大难”问题在科技设备和管理手段的加持下,取得了系统性治理成效。
记者在福永街道了解到,为切实平衡广场上跳舞市民的健身需求以及广场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安静需求,福永街道通过制定专项公约、完善监测设施、实行团队备案管理等多重举措,对辖区公园广场广场舞类文体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全力推动双方和谐共存。街道一方面制定了《福永街道公园广场广场舞类文体活动公约》,明确广场舞活动的时间范围、音量标准等要求,为规范活动划定“红线”。另一方面,街道还安排公园管理人员开展定期巡查,在巡查过程中,管理人员携带专业的噪声测量设备,实时对广场舞活动区域的音量进行监测,确保音量不超标。
完善了“软”的治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后,街道又在“硬”的设施设备上下功夫。结合不同广场的实际情况,福永街道为各个广场、公园精准配置了噪声监测与控音设备。其中,凤凰广场配备了1个手动噪声监测设备,管理人员可通过手动操作实时掌握现场噪声情况;万福广场设施升级更为完善,不仅设置了1处噪声自动监测设备和1个显示设施,还安装了8个定向音响,让广场舞音乐能够精准覆盖活动区域,从技术上有效避免声音外溢。
此外,福永街道还对辖区公园广场的广场舞团队实行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建立“一队一档”管理模式,安排街道工作人员对每支广场舞队伍的领队信息、成员名单、使用场地范围、所用器材类型等内容进行统一登记备案,全面掌握辖区广场舞团队的基本情况。截至目前,福永街道已完成辖区32支广场舞队伍的登记备案工作。备案管理制度实现了广场舞活动“有迹可循”,增强了队伍的规则意识,为活动规范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