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当实习科学家是什么体验?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简称:中科附高,深圳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学子很有发言权。
这个夏天,他们再度走进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SIAT),开启为期十天的研学,在真实科研场景中,体验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科学探索历程,并通过严谨的数据、丰富的实验图片展示实习成果。
9月5日,新学年伊始,深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来到中科附高,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探索情况进行调研。他为高三学子与家长带来了主题为“为什么是深圳理工大学”的精彩报告,深入阐释深圳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战略视野,为高本联培的有益探索和创新突破指明方向。
朱迪俭表示,深圳理工大学将通过高校资源下沉、高本联动互通、培育学科兴趣、养成科研能力,让中科附高学子更早接触前沿科研理念,享受顶级学术资源,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路上行稳致远。
这些都是中科附高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人才培养实践的缩影。中科附高将独有前沿高端资源贯穿办学全过程,将先进办学理念融入对每一位学子的温暖守护,涵养少年们的自信与坚韧,不只是着眼于眼前3年的高考,而是瞄准学生未来30年的成长。
“三爱”理念引领
高质量办学成果频出
8月7日,著名化学家白春礼院士作为中科附高“科学家讲坛”的重磅嘉宾精彩开讲,以一场题为“勇往直‘潜’——快速崛起的深海科技”的专题讲座,为高三年级师生掀起了一场科学风暴。
互动环节,面对学生“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提问,白春礼给出了简明而深刻的回答:“一要用功努力;二要坚持;三要契合时代。”他鼓励学子从兴趣出发,结合国家战略需求规划人生,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洪流。
这与中科附高“爱生活、爱科学、爱国家”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依托深圳理工大学强大、丰富、独有的资源,该校开创全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发展模式,按照“科学筛查-个性定制-跟踪成长-系统培养”的方式制定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与发展计划,实现创新拔尖人才早期甄选和培育,并取得显著成效。
前不久,2025年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落幕,中科附高方杰辰和祝子轩同学凭借自主研发的《FZX系列AP基固体推进探空火箭的研发与试飞》项目,从全国26个赛区的2801支参赛队、4664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荣获航天科技创新项目高中组一等奖(第1名)。
备赛过程中,两位同学面对深奥的火箭动力学、材料科学、电子控制等知识,展现了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设计图纸到实物制造,他们经历了数十次的修改和数次的试飞失败,展现了百折不挠的精神。
自2021年建校以来,中科附高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表现优异,学生获得奖项1101人次,其中不乏大奖。
办学四年间,中科附高的招生录取线也在逐年上涨。回望2021年刚办学时,中科附高的招生录取线只有496分,比中考等级A线低37分,排名全市第40位。2024年,中科附高交出首份“高考答卷”,取得令人振奋的佳绩,600分以上的就有32人。
2025年,中科附高再次交出亮眼成绩单,60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数比去年大幅增加,特控率也显著提高,培养能力赢得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认可。今年招生中,中科附高的招生录取线提升至542分,超A线8分,全市排名提升至第29位。
“内培”“外引”兼顾
锻造深圳一流强师队伍
在中科附高党总支书记宋如郊看来,想让教育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以更先进的思维方式应对挑战。要“内培”“外引”兼顾,为师资力量注入源头活水。
一方面,通过培训、技能竞赛等多种举措不断激发教师的使命感、责任心,营造奋发进取、精益求精的教学氛围。
在中科附高的教师团队中,有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07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名优教师95人。这是一支既经验丰富又活力充沛的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3.5岁,他们敢想敢拼,肯下苦功,只为在三尺讲台绽放光芒。
他们频频斩获各类奖项,成绩斐然。从教两年的夏纯钞老师执教课例获评202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部级精品课”,从教两年的冯雪琴老师获广东省中学生物学教师概念教学大赛特等奖……
冯雪琴说,学校为青年教师精心定制专业培训,从科学研修到家校社合作,从青蓝工程到各种教研活动,时刻引领着大家深耕教学。老师们个个精益求精,想融入大家不“拼”怎么行?
另一方面,用好丰富、强大、独有的教学资源,构建指向“科教融汇”特色发展的浸润式“科学+”校本课程体系,引导学子勇于探索实践。
“我们在‘博士课堂’上听科学家讲座,在深圳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当“实习科学家”,在实验室进行各种有趣实验……这是无比宝贵的经历。”如今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的邱万桐为自己曾是中科附高学子感到自豪。
谈笑有鸿儒。深圳理工大学院士樊建平、赵伟、潘毅等是“院士讲坛”的常客;“博士课堂”的博士不仅仅来自深圳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还有很多学生家长博士踊跃报名参与。他们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诠释前沿话题,引领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科学世界、了解科技前沿。
此外,深圳理工大学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与高中学生结对子,构建紧密的学伴关系,定期到结对班级交流指导,凸显“朋辈”优势,亦师亦友、无话不谈,给弟弟妹妹们提供了很多中肯、实用的建议。
以爱铸魂
让学生拥有丰盛的青春和奋斗记忆
8月17日,当2025级高一新生冒雨踏入中科附高校门,校长、老师、家长、学生志愿者们早已等候在旁,一起为新同学一趟趟搬运行李,宿管和物业工作人员为有需要的同学调整好了加长床位……这成为中科附高学子对高中生活的温暖初印象,也是学校“以生为本”的生动诠释。
“即使到了高三,我们也不折不扣地把劳动课、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心理课等国本课程开足开齐开好,让他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符合该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宋如郊说。
1月4日,中科附高举办第二届“厨王争霸赛”,受到学子热烈追捧。大家自主决定初赛以全校视频海选的模式进行。进入决赛的选手现场烹饪,由学生评委品尝打分。最终,彭柔钧同学凭借“钧乐宝可乐鸡翅”夺得厨王桂冠,并入选食堂限定菜品。6月,学生烹饪社团活动场所——“味蕾工坊”正式启用,18位社团成员率先在此挥舞锅铲,在翻炒炖煮间收获快乐。
这些趣事只是他们校园生活的冰山一角,紧张的学习之余,英语戏剧节、艺术节、草地音乐节、心理游园会、寝室装饰比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好戏”轮番上演。
值得一提的是,在47位指导老师的精心设计下,第四届社团39门课程全部就位,囊括潮玩运动、传统文化、实用技能等,同学们总能找到钟意的一款,交上志同道合的朋友。
“尽管高中生活以学习为主旋律,主线之外的‘小美好’令人难忘。”2025届毕业生李信成说。他还记得在湿地公园的劳动时光,趣味运动会上的汗水与欢笑,在心理梦工厂的放松惬意。K歌室、后花园、一系列挑战赛……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构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
当然,最让人难忘的,还是贯穿于丰盛青春和奋斗记忆中的,与老师、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
“他们愿意停下脚步,倾听我做题时突然冒出的奇特思路,拿着我的周测卷,耐心帮我剖析每一处不足。”2025届毕业生连李宇宸在毕业寄语中讲述了自己如何在三任班主任的“接力”鼓励下,用高中时光将自己从腼腆的社恐少年打磨成为独当一面的自信青年的故事。
光明新闻记者 杨曦 通讯员 夏圣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