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天使 医德高尚 为民解忧 胜似亲人”——日前,宝安区慢性病防治院(宝安区精神卫生中心)收到患者小明(化名)父亲送来的锦旗,这面锦旗不仅承载着一个家庭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更成为宝安区扎实推进精神卫生服务的生动注脚。
自幼体弱多病、言语不清的小明,2019年起出现自言自语、情绪不稳甚至频繁报警等症状,经诊断为“轻度精神发育迟缓”。治疗后生活渐归正轨,家庭经济压力却随之凸显。此时,社康精防医生与社工及时介入,不仅提供专业医疗支持,更耐心解读政策,协助申请服药补贴与监护补贴,切实为这个家庭卸下重担。
2025-2027年是国家“精神卫生服务年”,为全方位提升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宝安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完善医疗服务网络、推动科普知识入户到织密全天候心理援助防线,多管齐下构建坚实防护网。而小明的故事,正是这张防护网温暖守护的缩影。
织密服务网络
让就医更便捷
看病近、取药快,是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期待。在综合医院层面,宝安区在建成8家临床心理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员配置与专业设施设备投入,夯实服务根基。
在社康机构层面,心理健康服务持续“升级加码”。全区各社康精神科门诊均要求配备精神科医生及常用药品,每周至少开放1天服务,预计2027年底实现10个街道100%覆盖,真正做到“小需求不出社区”。同时,航城、福海、新桥和燕罗4个服药补贴延伸点加速建设,让居民就诊,患者取药,不用走远路;动态资质评审机制的建立,也为符合条件的社康机构有序扩容,让便民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据悉,宝安区始终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弱势群体的关爱放在重要位置。目前全区已配备专兼职精防医生175名、专职精神卫生社工164名,他们深入社区开展免费病情评估、资源链接、健康体检与康复指导,助力患者回归社会。此外,服药补贴、监护补贴、协助送诊等救治救助政策相继出台,深圳市首个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补贴申办系统的开发,更让服务便捷度再上新台阶。
做实科普行动
让知识进万家
心理健康服务的普及,离不开科学知识的传播。宝安区慢性病防治院(宝安区精神卫生中心)组建心理科普讲师团,创新推出“主题点菜,送课上门”模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五进”行动——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医院。截至目前,全区已举办活动109场,其中社区52场、学校28场、机关16场、企业9场、医院4场,累计惠及群众近万人次,实现知识精准触达。
线上科普同样成果丰硕。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原创科普文章44篇、宣传海报58张及漫画1篇;建成全市首个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宝心爱聆,整合心理学习培训视频、专业体检量表等资源,居民拿起手机就能获取专业知识,让科普服务“随时在线”。
此外,六届心理健康科普征稿大赛持续举办,有效打破认知误区;11期心理健康素养有奖问答吸引6000余人参与,答题超1.2万次,让居民在趣味互动中“以答促学、寓教于乐”。
筑牢援助防线
让守护全天候
当居民面临心理危机时,及时的援助是关键防线。宝安区扎实推进心理援助服务建设,做好区心理援助热线(0755-29916168)与国家12356短号码的接入工作,同时开放公益心理咨询室,为居民提供专业可及的支持。
近日,宝安区慢性病防治院(宝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卢静茹医生收到的锦旗,便生动诠释了公益咨询的实效。一位受生活压力与情绪困扰的女性来访者,经6次咨询后,在卢医生专业的倾听、共情与支持下实现积极转变。这面锦旗不仅是对医生个人的认可,更彰显了宝安区公益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力量。
自区心理援助热线服务开通以来,已接听11516人次,实施危机干预80人次,开展线下公益咨询482人次。宝安区还积极探索“AI+”智能心理服务,开发“宝安智能小慢”实体AI陪聊机器,提供24小时在线陪伴,以科技赋能,为居民心理健康筑起全方位、全天候的守护屏障。
宝安日报记者 罗裕昭 通讯员 卢楚虹 刘成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