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校园已恢复书声琅琅,学生们重返课堂、开启集体生活。
龙华区疾控中心(区卫监)提醒,回顾往年同期,秋季开学后2-3周,往往是传染病“活跃期”——学生密集接触、教室通风不足、季节交替温差大等因素叠加,登革热、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曾多次出现校园小范围传播,影响孩子健康与教学秩序。
秋季校园常见的传染病,按照传播途径,可分为3大类:一是虫媒传染病,比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二是呼吸道传染病,比如流行性感冒、水痘;三是消化道传染病,比如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眼下,新学期刚启动,这份传染病防护指南请家长、学校速查,提前筑牢健康防线。
一、虫媒传染病
常见的虫媒传染病包括登革热、基孔肯雅热。
当前,深圳仍处于蚊媒活跃期,台风、降雨过后积水增多,蚊虫滋生速度加快。加上秋季开学,新生报到、老生返校及各类校园集体活动陆续开展,“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疫情传播风险增加。
若有学生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或风险地区返回,需主动做好14天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告知旅居史,同时第一时间告诉班主任或校医。
“基孔肯雅热”及“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做好“防蚊、灭蚊”是关键。
防护建议:
学校应彻底清积水,从源头灭蚊。每周定期清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积水,重点排查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水桶、下水道、空调外机接水盘等易积水区域。
科学灭成蚊,减少叮咬风险。傍晚、清晨等蚊虫活跃时段,尽量避免在树荫、草丛、积水边停留。做好自我防护,降低感染可能。
做好学生与教职工的健康监测,如果发热、皮疹及关节酸痛的患者,需做好登记后,第一时间送正规医院送诊。
二、呼吸道传染病
目前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容易发生季节性流感、水痘、肺炎支原体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一般表现急性起病,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患者常会出现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呼吸道症状主要为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学龄前儿童多见,病后免疫力持久。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症状为低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水痘感染后需隔离与治疗,隔离至全身皮疹结痂为止,时间一般不少于发病后两周;患儿居家休息,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治疗以对症为主,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如果出疹后持续高热不退,头痛烦躁,甚至出现惊厥,应及时送医治疗。
防护建议: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勤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教室每日至少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密闭场所,若需前往,正确佩戴口罩。
学校需严格落实晨检,学生出现不适及时请假,不带病上课。
三、消化道传染病
秋季,消化道传染病也开始逐渐抬头,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容易成校园“常客”。其染病途径大致相同,主要“病从口入”,即粪-口传播。
诺如病毒:传染性极强,传播能力快速。传播途径多样,食用或饮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接触患者或被其污染的环境都可能中招。特别是,吸入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发病以轻症为主,常见的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多发在托幼机构6岁以下儿童,可通过共同进食,接触患者水杯、玩具和毛巾等物品进行传播。症状为发热(38℃左右),手、足、臀出现疱疹,口腔出现溃疡。患儿感染后应居家隔离,隔离至全部症状消失后7日或发病后14天,期间注意休息;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清洁;家长应关注孩子病情进展,必要时及时就医。
防护建议:
预防消化道传染病,需重点关注“病从口入”:
饭前便后、接触玩具后必须洗手,不喝生水,水果洗净、食物煮熟煮透再食用。
学校食堂需做好食材溯源和餐具消毒,班级定期消毒门把手、玩具等高频接触物品。
若身边有同学呕吐,需远离污染区域,由专业人员消毒后再靠近,避免病毒扩散。
龙华新闻记者 黄晓华 通讯员 罗经纬 陈宏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