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地铁4号线松元厦站附近将电动自行车摆放整齐。
本报讯(龙华新闻记者 宋彪/文 陈建华/图)在观湖街道,电动自行车乱停放、违规充电、交通事故频发等曾是城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而记者昨日获悉,今年以来,该街道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取得了电动自行车违法率下降、安全隐患减少、群众满意度提升的显著成效,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观湖经验”。
据悉,今年4月起,观湖街道办经过调研发现,电动自行车治理存在执法闭环难、充电桩监管混乱、整治协同机制薄弱等诸多困境。“面对上述难题,观湖街道转变治理思路,构建了‘源头管控-数据赋能-社区服务’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推动治理重心从末端处罚向源头预防转移。”观湖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
以充电桩为核心突破口,观湖街道联合科技公司建立“充电设施一网统管”机制。通过将辖区内充电设施联网统一管理、人车数据登记建档、充电场所的消防装置联网、充电时的违章信息提醒等方式,实现社区内的“执法闭环”。
数据治理在破解电动自行车的监管难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建立电动自行车“人车点”数据库过程中,通过地毯式排查、标准化建档,形成“人-房-车”数据绑定机制,让无牌车无所遁形。
同时,观湖街道还在小区出入口通过智能摄像头抓拍未戴头盔行为,将劝导责任压实到物业、门岗,执法场景由“马路”转入“社区”,实现源头管控。
观湖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电动自行车治理必须打破“政府单打独斗”模式,要通过政府主导建机制、市场主体主动参与、群众自治激活基层力量的方式,形成“多方参与、各负其责”的共治生态。
群众自治方面,街道通过“线上意见征集+线下议事会”收集群众建议,将100余条有效反馈纳入治理方案;发动党员、志愿者在社区开展“戴头盔、守交规”宣传,并通过教育学生来引导家长安全骑行。
如今,观湖街道电动自行车上牌率提升,骑车不戴头盔等违规行为明显下降,社区内充电桩火灾事故实现零发生,电动自行车全链条闭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