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秦腔悠扬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B08版:光明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潜默

秦腔,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称“梆子腔”。慷慨激昂,根植于西北大地,是西北人民艺术与生活的载体。

我对秦腔的最初印象来自于电视屏幕,观看《智取威虎山》《铡美案》,敲锣打鼓的开场,板胡、二胡、扬琴、梆子等伴奏,激越高亢的唱腔,声泪俱下的演绎,大人们赞不绝口。我看得似懂非懂,但对包拯、秦香莲、陈世美等角色的印象比较深刻。后来拜读陈忠实的《我的秦腔记忆》和贾平凹的《秦腔》,一代代文人对秦腔的描述、认知与眷恋,文人与秦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细品那些关于秦腔的描写:“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把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做最恰当的表述……”“忙罢会”“彩腔”。我在字里行间感受秦腔的神秘与魅力,亦充满了向往。

深圳,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有西安凉皮、老碗会、岐山臊子面、老潼关肉夹馍,在饮食文化的浸染下,都可能邂逅到秦腔的踪影。或是店内的员工偶尔高喝一声,或是席间的顾客酒后非得唱一段,引得邻桌的顾客也附和几句。西北人骨子里的那股粗犷和爽朗的劲,在秦腔抑扬顿挫的声韵里展现,朴实、珍贵。同事是西安人,亦是秦腔谜,准确地说只要是西北风格的戏剧、歌曲他都喜欢。曾带我去观看“深圳秦腔自乐班”的演出,《王宝钏》《长坂坡》《下河东》,虽然是业余表演,但一腔一势,有板有眼。铿锵有力的嗓音,既浑厚又细腻,穿透力十足,把秦腔的吹拉弹唱展现得淋漓尽致。或许,这是文艺之花遍地开的结果。

我对秦腔的认知多半是来自同事的描述。每每提及,他都津津乐道:农村办喜事、平时逛庙会、新超市开业、重大的节假日,都要“唱戏”(秦腔),有些连续唱十来天。锣鼓声一响,老汉、壮年、学生、游客蜂拥而至,个头矮的小孩骑在大人的肩膀上,好奇地打量着一切,看戏的人络绎不绝。

有一次,同事与家人微信视频,他爷爷边敲桌檐边唱了一段《长坂坡》,没有其它乐器伴奏,丰富的表情,坚毅的眼神,毫无技巧的掩饰,原汁原味。我才深深地领悟到,西北人爱秦腔,是流淌在骨子里的那种挚爱,唱一段、听一曲秦腔,已然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老百姓的寻常日子里蕴藏着数不清的秦腔记忆与话题,从牙牙学语到耄耋之年,枣木梆子的敲击声已注入西北人的血液,它好似一阙直抒胸臆的词,时而豪放、时而婉约,微恙着人间烟火气,传扬着华夏大地共有的文明和信仰,总让我忍不住想去探究一番。

我固执地认为,我已经见到了最地道的秦腔,同事笑而不语。他找到一段《白鹿原》影视作品中的视频:十几名长工在饭后,或倚凳、或半蹲、或席地而坐,自弹自演,“军校,备马……头戴紫金冠,身穿玉连环……弯弓似月牙,狼牙囊中穿,催开青鬃马,豪杰敢当先”,宽音大嗓,撕心竭力,硬朗,悲壮,激越。地地道道的弦索类、敲击类声响,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气势恢宏的唱腔,似有弦外之音,耐人寻味。华阴老腔传承着古老秦腔的精气神,一腔、一调、一击梆、一跺脚、一拍膝、一呐喊,是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百听不厌。

最震撼的一次欣赏秦腔是到宝鸡出差。好友相邀,到剧院观看《周仁回府》。《周仁回府》叙述了嘉靖年间,严嵩的干儿子严年垂涎杜文学之妻的美貌,于是陷害杜文学,使其流放岭南。杜文学将妻托付于周仁。严年威逼周仁献嫂。周仁之妻假扮妻嫂入严府,刺严未遂,身亡。而后杜文学官复原职,误以为周仁害妻而亡。杜文学妻子道明原委,一切真相大白。秦腔剧本把其细分为十幕,分别为《托妻》《悔路》《献嫂》《夜祭》《哭墓》,等等。故事的情节倒不足为奇,似乎其它戏曲中也有类似桥段。但表演者一开腔,“一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但愿得冤能伸后会有期”,秦腔独有的爆发力,振聋发聩,那种发自内心的嘶吼,豪放,悲壮,一词一句,荡气回肠。

静坐台下,领略秦腔的独特内涵。须生、花脸、老生、正旦粉墨登场,粗犷、高亢、激昂的唱腔在剧院里飘荡,倾听者无不热血沸腾,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表演者倾情的演出,把爱与恨、忠与奸、生与死演绎得惊心动魄,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体。在秦腔跌宕起伏的韵律里辨是非、明善恶、悟人生,心中便多了一隅圣洁之地。恍然间,我想起了一些京剧、豫剧、越剧、粤剧、川剧的桥段,服饰大同小异,剧情相得益彰。京剧华美大气,川剧幽默诙谐,越剧婉约柔美,而秦腔雅俗兼具(尤其是台词中的方言)最接地气。静心回想,饱满丰富的人物形象,别具一格的韵味和腔调,是秦腔独有的魅力。西北的一山一水夯实着秦腔的底蕴,一草一木荡涤着西北人的心灵与个性,表演者灵魂深处发出的愤怒与怜悯之情,震撼人心。

偶遇一张秦腔的海报,脑海中打捞起一些关于秦腔的印象,让我想起游本昌先生的一句话:“以文艺化导人心。”艺术源自生活,本色出演,方能震撼人心。秦腔之所以历久弥坚,它所展示的正是西北人最真实的一面:赳赳老秦的每一位耕耘者,都在用勤劳的双手演绎着自己命运的秦腔。

黄土之上,秦腔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