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雨音
《遗世之作:画家和他们最后的作品》收集了三十位画家的职业生涯末尾的作品,从贝利尼到毕加索。人文艺术的曙光从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开始闪耀,一直笼罩着天赋异禀的人类,直到分离主义、表现主义的诞生。书籍中时间的追溯从意大利,一直蔓延向美洲大陆,神秘的墨西哥与那时仍然年轻的美国。
作为一个资历不足的门外汉,我所拥有的知识并不足以支撑我叙述或者转述书中任意一位画家的生平与他生命之末的经历。我只想很短暂地回忆整个阅读过程——在那短短的几个小时里,我走过了许多许多的年岁,辗转了太多地方。
在欧洲读书、并在这里旅行,去看很多很多的油画,读很多很多的书,这一切是一段我永远珍藏的人生经历,是永恒的财富。我在商场的时尚服装广告里看到南欧的建筑,在历史类书籍之中看到我曾经走过的故都;许多从前没有概念的名词开始拥有了实体。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更宏大的概念。
当然,对于这些文化的好奇与对于油画的喜爱到底是怎样的联系,我并不愿意下定论。作为学习心理学的人来说,我更愿意给出一个“双向影响”的模棱两可的答案。二者的相辅相成使我产生了更扩散的领悟,我回看那些时代的巨匠生命最后的凋亡,在书中看到熟悉的美术馆与画作,体悟到了时间的意义。
书中不乏我相当喜爱的画家,提香、卡拉瓦乔、鲁本斯、伦勃朗……也有我从前不能理解的蒙德里安、霍普之辈。在奥斯陆博物馆蒙克的画廊里,我被他的画作激得心跳加速,甚至脸上也开始发烫,眼球都在抖动,就连祖宾·梅塔的柴可夫斯基f小调四号交响曲也不曾给我带来那样不可控制的心跳。在生命的末尾,焦虑仍然围绕在蒙克身边,蒙克的才华也依然在这种昏暗的情绪之下持续饱满。他站在狭窄的门框之中,他的画作在他的背后、阳光之下。画作将会走过比蒙克一生还要长上许多许多的旅程,这些色彩将会继承蒙克的生命、意志与精神,长久地叙述情绪与故事。他似乎变得朦胧了,笔触也朦胧了。
我从前看不懂蒙德里安,当然,至今也看不懂。但我终于学会不排斥地去学习他的画,学习去看他的那些可以传达故事和情感的作品,又去学习如何将画与他们的名字以及创作背景相联系,思考他们如何被理解,被沟通。我仍然不能看懂他的画,很难看懂他的才华和他的精神,但我能借助他的画反观我自己。我该如何放下偏见看作品——拿起他的画的时候我很幼稚地上下左右颠倒着看画,想分辨出个方向,探讨出个什么所以然。
那些我相对了解一些的画家,他们逝世之前那几年的故事我也曾经在各种各样的地方读到过。在阿姆斯特丹伦勃朗被迫卖掉的故居,在收集了梵·高与弟弟提奥往来书信的《梵·高手稿》,在巴黎的橘园美术馆,在尼斯的小画廊与小教堂,在伦敦的考陶德美术馆,在泰特英国的透纳长廊,在意大利的罗马、那不勒斯,在伟大的佛罗伦萨。
我曾经走在那片欧洲大陆上,已经没有办法细数我看到的画作,那些让我短暂看见新世界的油画。那些辉煌与荣耀,熬过了时间和人群的考验,延续着一段不可被叙说的生命,把那些百年之前的力量和情感重新注入我的身体。就像他们从不曾死亡,自然依然惧怕他们的力量,也因此,自然仍然存在。
我怀着这样的告诫去考虑伤感,再去回看这些画家们的死亡。我走在他们生前或许走过的街道,去看他们的双手仍然充斥着流动着血液的血管时留下的作品。最后看到那些既定的他们的时间尽头,他们都像是蒙克的那幅画,躯体早已经腐化,油画却仍然在阳光之下,将会代替他们,独自走向很漫长的岁月,很遥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