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父亲是儿子心中的大山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A12版:宝安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唐小林

在深圳作家中,王熙远是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学者型作家。他的专业是历史,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来观察历史、分析历史,打捞历史中几近消失的宗教文化,并先后写出《桂西民间秘密宗教》《神巫毛拜佗》等多部历史人类文化学专著,获得过多种大奖。在专业之余,王熙远又是一位孜孜矻矻,笔耕不辍的作家和诗人。继长篇历史文化散文《神巫毛拜佗》荣获2013年广东省第二届九江龙散文金奖之后,王熙远悄然将手中的笔,转向了家族亲情的深度叙述,从而体现出王熙远对已故亲人的深深怀念和养育之恩的无尽感激之情。

在日益浮躁的当代文坛,王熙远不屑与那些急功近利的写作者为伍,而是喜欢安安静静地独坐在书桌旁,或者远足旅游,一个人思考、写作。我曾惊讶于王熙远旺盛的创作能力和系统的写作计划,他是我所认识的深圳作家中,一位非常勤奋的写作探索者和思考者。两年前,当我读到他的长篇散文集《高山上的母亲》时,立刻被王熙远母亲的美丽善良深深感动。从此,那位“头上包着帕子,穿长衣,着宽裤脚的唐装裤,腰上系着高山汉族特有围腰”的母亲形象,就牢牢镌刻在了我的阅读记忆里。母亲平凡而又伟大,她虽没有多少文化,但却懂得世间许多做人的道理和教育子女的方法,在含辛茹苦的艰难岁月里,把一个个儿女抚养长大,教育成才。在回忆母亲时,王熙远的笔触是深沉的、凝重的,那些温馨的记忆,就像山间的小溪,始终流淌在书中的每一个字里行间。就像王熙远所说:“20世纪50年代,从军队来剿匪到我出生、外公逝世这段时间,我妈妈是世界上最苦最累的。”在母亲去世之后,王熙远以一部15万字的散文集,倾诉和描写他对母亲深深的无尽思念,从而塑造出一个平凡而又无比感人的母亲形象。此书出版之后,好评不断,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和众多媒体的高度赞誉。

在完成这部倾尽心血书写的动人之作后,王熙远再一次开启了新的写作征程。在《山有豁口亦巍峨》这部新作中,他要描写一位与众多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父亲——一个有着诸多缺点和弱点,同时有着更多优点的父亲。父亲既胆小怕事,又胆大敢干。在儿子王熙远的心中,可说是一个非常令人难以理解,但又不得不时刻面对的乡村知识分子,他所获得的知识,几乎来自书本,对于世道人心,缺乏深刻的观察和把握。这位令人过目难忘的父亲,完全就是一个并不多见的矛盾统一体:他幻想发大财,作出一番惊人的事业,却因为心地善良,缺乏社会知识,乃至对人性的深刻了解而屡屡被骗得两手空空,他的工资常常垫给骗子们作路费,以致让王熙远的母亲和家人们头痛不已,对父亲“爱恨交加”。恨父亲在被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陷得太深;爱父亲这个家中的顶梁柱实在是太单纯、太善良:“父亲是我姑妈王艳华带出来工作的,一路走来遇到的好人多。姑妈王艳华嫁了个新四军出身的干部,名叫魏长青,他原是百色地区第一任供销社主任。而我父亲,这个1947年失去母亲,1951年失去父亲的男人,一路都得到别人的关照,他因此认为世上都是好人。”这段看似轻描淡写,娓娓道来的叙述,却又一种非比寻常的力量,它对我们理解父亲为何屡屡被骗,找到了一把宝贵的钥匙。它是我们理解这部作品中,父亲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知识比当地许多人都多,被骗得却比许多人都惨的关键性叙述。这种含蓄而又节制,不动声色的叙述,正是王熙远这部新作的艺术魅力和独特之处。

拒绝华丽的文字和繁冗的描写,让我们看到,王熙远在这部书中,践行的同样是一种“极简主义”的写作风格。王熙远以父亲自己的日常记忆和叙述,来讲述父亲看似平凡,却又极不平凡的一生。这样的写作手法,可说是他一以贯之的写作风格。父亲热心做好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十年从政生涯中,他参政议政,主动参与民主监督,热心社会调查,并将自己的诸多观察和思考写成文章,发表在当地报纸上。与此同时,父亲还积极参加帮教失足青年,关心下一代成长工作。每年都和同事们一起,看望小学生,赠送一些思想健康的书,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在外是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和模范,在家却把所有的痛苦和家庭重担,都一个人独自扛在肩上,沉默无语,从无怨言。父亲总不甘心向命运低头,所以他的内心有着诸多的思考,甚至奇怪离谱的想法。他的优点和缺点,总是并存的,形影相随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缺点也是他的“优点”。父亲的确天真得可爱,善良得令人痛心。就像王熙远在书中所说:“山有豁口亦巍峨,在我心中,父亲永远高大。”这样的父亲,亲切而又富于立体感、形象感,在同类许多描写父亲的作品中,尤其令人感到亲切,过目难忘。

近年来,非虚构文学作品异军突起,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极大青睐。与传统的所谓“纯文学”作品相比,非虚构作品往往更接地气,它的真实性和朴实性尤为亲民,也更易打动人心。但我们熟知的,众多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几乎都是以较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展开叙述的。比如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萧相风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等。与这些非虚构作品不同的是,王熙远的《山有豁口亦巍峨》,可谓是独辟蹊径,采取的是一种独特的个人视角和家族叙事,将我们熟知的,由作者观察社会的宏观视角,转换成观察一个小小家庭的微观视角,从而以小见大地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书中讲述的,虽然仅仅是王熙远一个家族的故事,甚至主要是其父亲的故事,叙述者也仅仅是家中的父亲一人,但透过这样的叙述及其家族成员的不断成长和人生的变化,却滴水藏海,以小见大地反映出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乃至人生的跌宕起伏。这也正是王熙远这部书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耐人寻味之处。

《山有豁口亦巍峨》讲述的是一个“平民英雄”的故事,这样的英雄,并非战斗在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而是不屈不挠,永不言败地战斗在人生的战场上。王熙远的父亲,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和作战,并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妻子贤惠美丽,儿女事业有成,晚年生活幸福。在毛拜陀这个贫瘠、闭塞、极为落后的小山村,仅王熙远一家,就出了多名大学生,这样励志的故事,想必早已在王熙远故乡的三乡四邻人尽皆知,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