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一个时间坐标,是深圳全面实现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一个时间节点,距今还有25年。当今天,我们在畅想深圳的未来时,关于海洋的想象已足够丰满。这一想象在近年,已成为城市的行动纲领。
深圳拥有1145平方公里海域、260公里海岸线、51个岛屿,丰富的海洋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学作品与文化话语、旅行目的地及亲海生活方式,是摆在深圳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看待城市与海洋的关系?如何让海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让亲海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如何与海洋建构一种人文的、诗意的连接?这不仅是深圳,也是当下国内众多海滨城市都在思考的问题。
比如海南澄迈,再比如福建霞浦。因为参加海洋主题诗会,我在不同的时间去了这两个滨海小城。澄迈是苏东坡当年流放海南上岸的地方,流传甚广的《渡海贴》可谓苏东坡留给澄迈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澄迈有着临海的热带风景,也有充满朝气的文化生活,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自贸港”的活力。在现代语境中,海洋是自由的象征,海洋诗亦当是自由的诗篇。“自贸港”作为现代商业社会的产物,它喻示着更自由更便捷更多元的贸易,亦喻示着这一语境下的海洋诗创作将诞生全新的诗意。
霞浦不仅有美丽的海岸线,而且以“闽东诗群”为文化原核,打造诗歌海岸,呈现自身的文化特色,构建诗意的海洋人文景观与旅游目的地。诗人在这里成为重要的文化IP,受到礼遇,行走在这里的海边,不时与诗与歌相遇。这里主办“青春诗会”、海洋诗歌论坛,树立了“闽东诗群”的整体文化形象,在合理利用海洋的自然资源的同时,发掘海洋的文化资源,将关注焦点落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诗人身上,令人敬佩。
作为一个生活在深圳的诗人,自然会想到深圳对海洋的态度。2022年,深圳陆续推出《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编制了《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2-2035年)》等政策。这些关于海洋产业的伟大目标,需要内容来填充,更需要人文的、生活的细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