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龙华区博文学校的一场毕业生家长会上,学生苏骏煜登台献唱《如愿》的画面,被家长拍下发布到社交平台,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其清澈空灵的嗓音,竟与歌手周深有些相似,这让网友们惊叹不已:深圳竟然藏着一位“小周深”。
自二年级开启音乐启蒙之旅后,苏骏煜便以歌声敲开无数人的心扉,也收获了许多赞誉和掌声。这位怀揣音乐热忱的少年,心中有一个创作型歌手的梦想。
梦想辽阔,未来可期。今年9月,苏骏煜步入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福城校区,面对全新的起点与环境,他坚定地表示,会兼顾学业与歌唱爱好,做到两者并行不悖:“我想对未来的自己说,不必紧张,也无需过分在意他人的目光,做好自己最重要。”
天籁初鸣
这场“爆红”来得猝不及防
“有一点儿兴奋,也有一些忐忑。”刚升初中的苏骏煜,身处新的学习环境,难免有些顾虑。“初中开设7门学科,我担心自己难以消化这么多知识。”
许多人初识苏骏煜,或许是源自他在今年家长会上的即兴演唱。“当时老师临时邀请他上台,恰巧有家长用镜头记录了下来,分享到网上。”谈及儿子的音乐成长之路,父亲苏金伟坦言,这场“爆红”来得猝不及防。
不过,细究苏骏煜与音乐的缘分,其实在更早的时候便埋下伏笔。“起初他只是单纯喜欢唱歌,嗓音与其他孩子并无二致。”苏金伟回忆,因孩子的歌唱尚未显现独特之处,作为父母并未过多留意孩子这一爱好。直到二年级时,音乐老师陈蔚霞敏锐发掘出苏骏煜的歌唱天赋,并建议苏金伟着重培养。
也正是从那时起,苏骏煜就正式踏上声乐学习之路。从集体授课到一对一指导,在不断汲取声乐知识与演唱技巧后,苏骏煜的演唱水平日渐精湛。“二年级至四年级,主要是为他筑牢坚实的音乐知识根基。”不同于部分家长“急于求成”的心态,苏金伟始终以沉稳的态度,陪伴苏骏煜一步一个脚印,朝着音乐梦想前进。
五年级时,苏骏煜声乐演唱迎来爆发期。他从龙华区少儿合唱团走出来,迈向更广阔的舞台,积极参与各类歌唱赛事、文艺活动,还参演电影与音乐剧。越来越多人聆听过苏骏煜的歌声,并亲切地称他为“小周深”。
“既开心,又觉得荣幸。”对于“小周深”这一标签,苏骏煜最初满心惊讶,随后便被喜悦包裹。而让苏金伟倍感欣慰的是,即便线上线下赞誉如潮,苏骏煜依旧保持清醒:“周深是我的偶像。我还有很多不足,希望能继续深耕音乐技巧,向心仪的歌手看齐、学习。”
随着曝光度不断上升,舞台上的苏骏煜愈发耀眼:参演由深圳市宣传部、深圳市教育局指导,深圳大学与深圳市音乐剧协会联合打造的原创音乐剧《心中的歌》,饰演革命烈士后代“林大林”的童年;在全英文音乐剧《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担纲主角查理;凭借龙华区推送的音乐剧节目《当我穿过白云》,斩获第十三届少儿艺术花会金奖……不久前,苏骏煜登上《在这里,创造奇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特别节目》的舞台,与歌唱家马腾、龙华区少儿合唱团共同演唱《愿之所往》,致敬在深圳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家,并为深圳45周岁生日送上祝福。“这些科学家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希望用这首歌向他们致敬,也祝愿盛世每一天皆能山河无恙,烟火寻常。”苏骏煜说道。
乐队同行
“星期天”的音乐约定
暑假期间,一支由六人组成的“星期天乐队”悄然诞生。除主唱苏骏煜外,乐队成员还包括贝斯手顾一诺、鼓手顾一乐、键盘手叶乐然、电吉他手谢子默以及木吉他手黄胜朗。
组建乐队时,成员中年纪最小的上三年级,最大的也不过初二。当被问及乐队命名缘故时,苏骏煜表示大家都是学生,周一至周五需专注课业,唯有周末才有闲暇相聚,且每周日是乐队固定的排练日,“星期天乐队”便由此而来。
除日常音乐排练外,“星期天乐队”还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创意园区等场所,参与各类公益演出。“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能让大家听到我们唱歌,我们觉得很开心。”苏骏煜表示。
乐队排练及社区演出的视频传到社交平台后,有一些商家向乐队发出了商演邀请。对此,成员们态度一致,果断拒绝——对他们而言,组乐队的初心是纯粹的音乐热爱,不愿这一份热爱被商业化“变味”。
随着部分成员面临小升初、初升高的学业压力,乐队的发展需要进行一些“小调整”。苏骏煜表示,在学业紧张的情况下,大家唯有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练好各自的演奏部分,再抽时间集中合练。被问及星期天乐队是否会因学业压力解散时,孩子们给出了坚定的答案:不会!“音乐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星期天乐队’会一直走下去。”黄胜朗笃定地说。
而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也让这份“音乐约定”更显温暖——有的家长提供排练场地,有的则提供音响设备。“看着他们以音符为纽带,一起玩转音乐,在创作、交流中共同成长,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苏金伟感慨地说。
家长用爱护航
做不卷不催的“铺路石”
如果说,歌唱是苏骏煜的天赋,那么他能迅速成长并被大众熟知,背后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默默陪伴。“苏骏煜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特别让家长省心。”提及苏骏煜,苏金伟满是赞许。
在他看来,教育孩子如同培育一棵树苗,“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生长,终能长成参天大树。”苏金伟坦言,自己曾因工作繁忙,缺席苏骏煜两岁前的成长时光,后来他投入大量精力陪伴孩子,逐渐建立起亲密无间的父子关系。
回望苏骏煜的音乐之路,父子俩的情感始终是“双向奔赴”。“当初带他参与电影和话剧拍摄,本想让他体会工作艰辛,没想到他一下子就爱上了。”苏金伟认为,正是有前期声乐练习的积累沉淀,才让苏骏煜获得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而在苏骏煜心中,父亲身兼多重角色,带着他奔波于各个拍摄场地,十分辛苦。为此他一一记录父亲的付出,以此为灵感创作了歌曲《是你》,用歌声表达对父亲陪伴与付出的感恩之情。
面对学业与兴趣平衡的问题,苏金伟认为并不矛盾:“家长希望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清楚后就能反推孩子该如何规划。”作为曾经的教育工作者,苏金伟与妻子秉持“不疾不徐”的教育理念:“事实上我们没有‘内卷’,只要他在课堂上掌握老师教的知识,自然就有更多时间去探索和尝试各类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苏骏煜如今拥有不少兴趣爱好,“我能感受到他投入其中是快乐的,因为这些兴趣爱好都是他真心喜欢,而非家长强迫他去学的。”正如音乐是苏骏煜抒发情感的方式,“排练疲惫时,他就通过唱歌来释放压力。唱完后就好了。”苏金伟说道。
面对网络上褒贬不一的评论,苏金伟保持谨慎态度:“我们会虚心接纳有益建议,主动屏蔽不良舆论。”在他眼中,苏骏煜是一个三观极正的孩子,“他认为唱歌是自己热爱的事,发到网上是为了记录童年美好回忆,而非取悦他人或追求成名。”苏金伟表示,自己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陪伴儿子,也会提醒孩子:当下所获得的掌声和赞誉只是暂时的,若想登上更大的舞台,必须付出更多努力。“音乐作为一项技能,或许以后能在他步入社会后多提供一个选择。倘若不能,他依然能拥有其他的人生选择。”
随着苏骏煜的名气渐长,苏金伟为其制定了年度规划:推出一首代表作、制作一张音乐专辑、参演一部音乐剧以及举办一场演唱会。目前前三个目标已顺利开启或实现,“如今就只剩下演唱会这一目标尚未完成。希望今年能为他举办一场千人演唱会,也算圆了他一个梦想。”苏金伟说道。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采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