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宝安文化蝶变的见证者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A12版: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陈浩伏案创作。

《书法报》报人书法篆刻作品展在原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举办。

日前,由西泠印社集团和中共海宁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西泠清芬——陈浩诗书画印展”在西泠印社美术馆开幕。深圳宝安本土艺术家陈浩将历年创作的50件精品捐赠给西泠印社美术馆。

陈浩是浙江海宁人,1955年7月生。他于1992年调来深圳市宝安区工作,曾任深圳市第二、第三届人大代表,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副馆长,宝安区文联专职副主席,宝安区政协一届、二届副主席等。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也是深圳最早的西泠印社社员。

见证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从无到有

1992年,陈浩意气风发地从浙江海宁来到宝安。那时的宝安正面临撤县建区,行政格局的重大调整使宝安的本土文化也迎来一次大发展。时任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副馆长的陈浩接到上级任务,负责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的具体筹建工作。陈浩随着国土局的规划工程师,扛着一把大锤子到现场定位打桩。到达工地选址时,他眼前是一片茅草地,茅草长得足有半人高,还有小山包。

两年后,一座造型别致的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正式落地,成为当时的文化新地标。陈浩说,当时建设者的设计理念,是把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打造成一座文化艺术高地,建筑楼层不高但错落有致,从正面远看就像一幅打开的书卷,意蕴着勃勃生机,吸引群众自由进出,亲近艺术、感知文化。

开馆之后不久,在由文化部主办、广东省文化厅承办的“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区县经验交流会”闭幕会上,时任文化部部长刘忠德说:“走遍全中国,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目前是全国最好的县区级文化艺术馆。”他的一番话,对于当时致力于改变“文化沙漠”的宝安区各级领导、文艺界人士和社会群众来说都是莫大的欢欣和鼓舞,其中也有属于陈浩的一份欣喜,因为他是其中的亲历者、参与者。

“我们刚来宝安时,没有地方办展览,只能借湖宾大酒店大堂挂一些展品。自从有了自己的场馆,我们举办了一系列大型艺术展、全国性的书画展,为对外交流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当时,宝安区图书馆、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也都获得了国家一级馆的殊荣。”陈浩说到这里,忍不住回忆起当年的喜悦。1998年,宝安区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区(县)的称号,是深圳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区。为此,陈浩在由当时文化部主办的《文化月刊》发表专文,介绍宝安文化基层工作经验。“从没有几个专业文艺人才、也没有场地,到今天各类艺术人才济济,有高标准的硬件设施,艺术成就硕果累累。宝安的文化事业在短短二十年中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属于宝安的文化蝶变。”陈浩说。

关于一份报纸版头的“意外贡献”

采访中,陈浩还提到一则文化轶事。1993年,当时的《宝安报》拟由周三刊改为日报,需要更换报头字体。相关负责领导向陈浩询问意见。陈浩提议采用“集字”的方法,从古代书法碑帖中选辑出四个字作为《宝安日报》的报头。他的提议被采纳了。于是,陈浩从历代书法名帖中选取宋代书法家米芾的“宝”字,另外的“安”“日”“报”三字均取自王羲之的不同字帖。陈浩说:“米芾的字也是从‘二王’来的,艺术风格上与王羲之一脈相承,所以他们的字放在一起并不觉得突兀,可以做到风格统一,又古雅别致。”这个方案经区里相关会议讨论通过沿用至今,已过去30余年。

《宝安日报》后来历经扩版为对开大报,又改为四开报纸,均沿用该报头。随着《宝安日报》的发行不断扩大,一张报纸的报头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宝安特定的文化符号。陈浩笑称:“这是本土艺术家给宝安文化做的意外贡献。”

年届古稀仍坚持不断创作

作为深圳本土知名书法家,陈浩曾经在中国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广东美术馆、西泠印社美术馆、日本东京都美术馆和香港、澳门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获得中国文联“全国百名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百名德艺双馨中青年书法家”荣誉称号,出版有《陈浩书法篆刻集》《游心集——陈浩诗文选》等26种个人作品专集。

前年,陈浩在福建泉州亿嘉美术馆开办个人书印馆。去年1月,陈浩与好友侯军、李贺忠在宝安1990举办“集印为诗十周年”诗书画印作品展,将中国四大传统艺术融合,组成一场“平面交响乐”,这种形式目前只有少数人在实践,陈浩与他的朋友们也乐在其中。去年5月,陈浩在日本东京都美术馆举办“书印扶桑——陈浩书法篆刻展”。今年3月,陈浩的个人艺术馆“微斋别馆”在海宁开馆。

刻印、书画、诗文、讲座、编书……年届古稀,陈浩仍同青年时一般不知疲倦、不断创作,在《书法报》上开设个人专栏、策划大型书法活动,忙得不亦乐乎。他说:“书法与我已经融为一体,书中有我,我中有书,须臾不可分也!”

宝安日报记者 庄典(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