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双桂联芳双门桥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B11版:光明湖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双门桥(2023年8月17日摄于浙江省庆元县松源街道大济村)。

廖立新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通过刻苦攻读制艺之学,走科举路线,博个一官半职,以期光宗耀祖,是古代读书人再平常不过的人生理想。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虽然是难,一旦过去了,上了岸,那就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赴琼林宴,打马游街,题名刻碑,要多风光有多风光。

不过,考中进士,用木材建牌坊,而且把牌坊建在木拱廊桥上的,恐怕很少有人听说过吧?

这座特别的木拱廊桥叫双门桥,位于浙江省庆元县松源街道大济村。

大济村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2010年获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济吴氏的开基始祖叫吴崇煦,他将村名定为“大济”,就是希望子孙后代个个都有经邦济世之才。目光长远的他,早先曾经不惜重金建造“豹隐洞”书堂,又下重礼延请名师教授他的四个儿子。他的儿子们也很争气,北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长子吴榖考中进士,北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次子吴毂又考中进士。短短10年时间,兄弟双双金榜题名,名震乡里,传为佳话。

这等好事,无论搁在哪个朝代、哪个家族,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大喜事。吴氏集族合议,决定建造两座二重檐三开间雄伟壮观的木牌坊,且将牌坊安置在带有社庙性质的临清桥上,以此彰显荣耀,勉励后人。于是,桥连芳坊,双坊护桥,寓“双桂联坊”,即“一门双进士”之意,并将临清桥更名为“双门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此为发端,吴氏宗族中先后有26人考中进士,“进士村”的名气就越来越大,连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儒都要来打卡,而著名文学家吴敬梓也在他的名著《儒林外史》里屡次提及“进士村”。

当然,双门桥之出名,不单单是因为两个木牌坊,不单单是因为它是大济这座历史文化名村的荣誉标志,还因为这座桥本身也是中国木拱廊桥里的老祖宗。

双门桥是我国现存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拱廊桥之一,是我国木拱廊桥的“活化石”。按照吴氏族谱记载,吴氏于公元1004年迁来大济村,在吴氏迁来之前村中就已经有了临清桥(即今双门桥)、莆田桥两座廊桥。以此推算,双门桥的历史当在1000年以上,比《清明上河图》里著名的汴水虹桥还要早。

双门桥呈东西走向卧于济溪之上,全长11.15米,宽4.5米,净跨10.20米,矢高5.20米,有廊屋5间,为编梁木拱廊桥。歇山顶出檐,屋面施望板,小青瓦合铺,两山施博风板,除了桥两端外,其余梁架相同,九檀四柱,五架梁扁作挖底,两肩不卷杀,施雀替。金柱与檐柱设穿枋,穿枋穿过檐柱承托挑檐檩。

2017年,大济村在双门桥头增修了“双桂园”,园中竖有吴榖、吴毂两兄弟读书、写字的塑像,塑像后还有大幅的浮雕,讲述大济村崇文重教的故事。一走近双门桥头,就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如果是端午节来到双门桥,也许还能赶上当地村民的“走桥”活动。村民们会身穿色彩鲜艳的传统服装,齐齐来到双门桥,燃香鸣炮,祭拜祷祝,且歌且舞,从桥头走到桥尾,再从桥尾走到桥头,来回走10次。

大济村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古地道、扁鹊庙(全国少见)、双门桥、金甃街、迎旨门、明清古民居、古墓群等名胜古迹,是访古探幽的好去处。(作者系作家、光明区实验学校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