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扎根宝安的市人大代表中,有这样一位代表:她是新材料领域的科研尖兵,潜心于能源材料研发;她是青少年心中的“南极科普使者”,用生动课堂播撒科学种子;她更是心系民生的人大代表,以高质量建议推动教育、科技资源普惠共享。她就是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广核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胡婧。
作为牛津大学材料系博士、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博士后,胡婧的科研生涯始终与“材料”紧密相连。2019年归国后,她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带领团队投身国产自主化燃料包壳材料研发。在中广核研究院,她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努力解决工程研发中的材料共性问题,以“啃硬骨头”的韧劲攻克技术瓶颈,实现小而精的重点突破。
作为宝安区科技馆科普讲师,她深知“科学传播与科研创新同等重要”。2019年,她作为全球100名女科学家南极科考计划“家园归航”项目第四届成员,在冰原上记录气候变化轨迹。归来后,她联动相关科研专家,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开设20堂南极科普课,将冰原故事带进课堂。不仅如此,作为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的科学副校长,她更将科普从课堂延伸到实践,指导学生开展“海岸线垃圾检测”项目,并在线连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专家,共同探讨如何以实际行动为地球的未来作出更多贡献。如今,她正推动建立覆盖100所学校、1000名青年大使的科普网络,让“敬畏自然、探索未知”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2021年当选深圳市人大代表后,胡婧将科研工作者的严谨融入履职实践。她调研发现,大型科研仪器“配置不均、低效使用”等问题,是制约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为此,她经过深入思考,提交了《关于深圳市科研仪器共享的建议》,推动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开放共享平台,让资源“活”起来。该建议获评2023年深圳市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优秀案例。
在教育领域,她聚焦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提出《关于在中小学深入推进气候变化教育的建议》,呼吁从课程体系、师资培训等方面构建生态教育框架。针对“每周半天”校外实践计划,建议成立市级课程研发中心,推动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在科技馆、企业实验室、社区公园里学习和实践,同时将科普教育基地接入“i深圳”平台统一预约,让优质资源触手可及。
“科研是探索未知的边界,履职是回应群众的需求。”胡婧表示,她将以“科学家的严谨”与“代表的热忱”,在科研创新与民生服务之间架起桥梁,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的风采。
宝安日报记者 刘杰 通讯员 宝任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