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看剑:辛弃疾的悲旅人生》后记
日期:09-02
远人。
《挑灯看剑:辛弃疾的悲旅人生》 远人 著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远人
少年时我就迷恋宋词,最初喜爱的是李煜词和柳永词,然后是易安词和东坡词,后来不知不觉,发现辛词对我有更强的吸引力。于是我开始关注辛弃疾的生平。
我阅读的第一部《辛稼轩年谱》是邓广铭先生所撰,后又访得台湾郑骞先生撰写的《辛稼轩年谱》。能一目了然的是,两位先生都下了极大的考证功夫来呈现辛弃疾生平。在郑氏年谱后记中,郑骞先生颇有风度地写道:“欲了解稼轩‘立身之大节,谋国之大计,以及亲宾往来,燕居游处’,知其人,论其世,以求进而了解其词之写作背景,自须合读两谱,而未可偏废其一。”
我没有“偏废其一”。多年来,我将两部年谱进行了无数次比读,后又加上梁启超先生撰写的《辛稼轩先生年谱》一书。三种年谱的不同之处读来如挠痒处。我很想知道当时的历史细节如何,于是将阅读延伸到从宋至清的各朝笔记,从中挖掘一些辛弃疾的资料。
我没有另撰年谱之想,但很想写部辛弃疾的传记。
早在1956年,邓广铭先生就有《辛弃疾(稼轩)传》一书行世,可惜该书不厚,读来未觉过瘾。我自己动手后才深有体会,因缺乏辛弃疾的碑铭、墓志、行状等当时文字,所见史料远不如苏东坡丰富,但写辛弃疾比写苏东坡更令我有激情的是,在辛弃疾身上,体现了两宋间巨大的历史转折,同时也是中国历史的巨大转折。贯穿辛弃疾一生的,就是这一转折带来的历史震荡。对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而言,收疆复土是最为推崇的气节。辛弃疾一生都体现了这一气节,它塑造了辛弃疾的血肉,也构成了他的创作渊源。是以,辛弃疾的词作读来更令人情感澎湃,其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人生也值得后人阅读和书写。
写这部书时,我叙述了不少南宋前四帝的历史事件,他们的统治政策和辛弃疾的人生勾连得太紧。在辛弃疾身上,能见出当时历史的厚重。
还是第一次读完邓广铭先生的《辛稼轩年谱》后,我填了一首《浪淘沙》词。除了这部传记,辛弃疾给我的感受都写在这首词里了:
目送大江流,东去春秋。
风霜白了少年头。
多少男儿天下志,到死方休。
醉里数沉浮,灯下吴钩。
关山寒月入双眸。
却是云多遮抱负,徒望神州。
借此机会,我要特别感谢现代出版社的谢惠女士,她去年责编出版了我的《应是飞鸿:苏东坡的诗旅人生》一书后,得知我有写部辛弃疾传的想法,给予了大力支持,使我完成了撰写这部传记的心愿。
大约和年龄有关,现在每出版一部书,我的兴奋感已不太强,更多的是惶恐和畏惧。个人的知识累积和视野肯定比不上作为群体的读者眼光和累积,所以我特别希望,能有方家和读者们对它提出批评指正。
中国历史上有太多人物值得一写,有些已列入我的写作计划。我会尽全力写我笔下的每个人物,期待和读者朋友们下部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