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默
差旅归来,办公桌上已堆满厚厚的一叠《光明新闻》。折痕未能模糊醒目的标题《13号线二期北延段实现“长轨通”》,我忍不住直接翻阅民生版面。
2025年8月18日《光明新闻》载:“随着最后一对钢轨接头在下村站至李松蓢站区间精准焊接完成,地铁13号线二期(北延)段正式实现‘长轨通’……从光明科学城45分钟即可通达深圳湾口岸。”虽然还未通车,但通过报纸得知地铁线最新施工进度,总是令人兴奋不已的。我迅速拍照发微信群,群友们情绪高涨,有人询问具体通车时间,有人关注站点的ABCD出口,尤其是在科技园上班的朋友,期待更加快捷的出行方式。亦有将信将疑的群友,我索性把《宝安日报》的头版头条也拍照发群里,在自媒体野蛮生长的世界里,我更喜欢纸媒,精准的文字表述、饱含人文关怀的情感,读报,着实是一种“闹中取静”的享受。
地铁于光明人,有着别样的情感。2011年6月途经龙华的地铁4号线已经通车。我和大部分的光明人一样,转乘2-3趟公交车,到龙胜地铁站转乘4号线去福田,客观地讲,出行非常不方便。后来,陆续在《光明新闻》上读到一些地铁6号线的施工进度信息。每次与几段文字或几张照片对视,都是一次“心灵地铁之旅”的摆渡,当时6号线并未通车,却总感觉看到了新的希望。或许,纸媒的奥妙正是诞生于当下,而又超越于当下。
2020年8月19日,《光明新闻》用4个版面报道《光明向前——聚焦地铁6号线》,“乘车体验”“市民感言”“景观提升”“志愿服务”等栏目的内容都令人倍感亲切亦满怀憧憬。第二天早上,我和家人特意到“凤凰城站”去体验6号线,和我一样慕名而来的乘客挤满了车厢,拥挤却从容,拍照、录视频、发朋友圈,大家记录着首乘的喜悦。返程时,从“上屋站”到“长圳站”有一段较长的隧道。当薄荷绿的列车驶出隧道,接受光芒的洗礼,我突然想起《光明新闻》封面上的那句“了解光明的第一选择”,那个瞬间我似乎秒懂了一份报纸的使命。
在城市生活,高耸的玻璃幕墙一度隔断了我对乡村最原始的记忆与想象。2022年11月29日《光明新闻》一篇《6号线支线开通运营》的标题吸引了我,穿梭在光明科学城的科研机构、高等学府、青山碧水之间的字眼激发了我一探究竟的兴趣。6号线支线的检票更加智能,在1号车厢透过玻璃,可以观看智能驾驶的过程,科技感、体验感十足,孩子们惊呼不已。终点站“深理工站”,已临近东莞黄江镇,周遭的环境少了喧嚣,偶有几声鸟鸣在旧厂房的上空飘荡。通过沿街的文字大致可以确定此地为新羌社区,穿过零星的几家商铺,瞧见一片原始的农田。芭蕉树上几个快要凋零的芭蕉,荔枝树下的走地鸡,农田里忙碌的身影,农用车轰鸣的声音,还有成片的生菜、芹菜、上海青,妥妥的乡愁治愈系画面。“柳暗花明又一村”,难以想象,因为翻阅了一篇关于地铁通车的报道,竟让我找到了一片桃花源。后来,我无数次踩着共享单车重返这条载满乡愁的小路。
盾构机、桥式起重机、钢轨探测仪在光明的热土上发出低沉的呐喊,或许有人能听懂它们的语言。字符、图片依旧活跃于文字工作者的慧眼、笔触或键盘之下。纸媒衔暖意,在道路与心路中摆渡,庆幸自己曾与《光明新闻》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