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孤岛与广场

日期:08-31
字号:
版面:第A15版:伶仃洋·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罗慧怡

近期一则牛仔裤广告意外成为舆论场引爆点。广告语巧妙地玩弄了牛仔裤(jeans)与基因(genes)的谐音,暗示广告中那位金发碧眼的女星不仅拥有完美的牛仔裤,更拥有完美的基因。一瞬间,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撕裂了舆论场。一方指责广告内容是在宣传优生学与白人至上主义。另一方则反唇相讥,称不必对文字游戏上纲上线。

一个广告,劈开了两个无法调和的世界,而在这种争议里,广告热度攀升,广告主股价一路上涨,注意力经济再次收割胜利成果。

围绕这则广告的争议是我们时代的精准寓言。它揭示了一种深刻的分裂,这种分裂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过,在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后,这种分裂找到了它最好的载体。从达尔文演化论里,有人看到的是丛林法则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而推演出竞争、优生学与种族歧视;也有人看到的是“多样性”的价值,正因为未来环境不可预测,唯有让各种变异都存在,物种才可能在未知中延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是威胁,而是抵御未来风险的宝贵资源。

我们今天的公共舆论,正站在同样一个演化的十字路口。

分裂与争议似乎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背景噪音,无论是一部电影的选角,还是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站在不同立场的人完全无法理解对方的声音,我们手握不同的截图,信奉不同的“大V”,遵循不同的道德直觉。

如果尼采的幽灵在我们的社交媒体上漫游,他或许会发出一声叹息。这位19世纪的思想家曾作出一个诱人的许诺:我们越是运用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去观察同一个东西,我们对这个东西的概念就越完整,我们就能越客观。

理论上,社交媒体这个前所未有的万花筒,应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真实。

可惜,现实却上演了一出反讽剧。这个本该汇集万千视角的工具,反而成了批量制造“真相孤岛”的工厂。每一双眼睛都沉浸在算法推送给它的影像里,深信自己看到了全世界,并急于向外宣布这才是唯一的风景。于是,尼采那通往客观的崎岖山路,被改造成了一条条通往“我的真理”的私家车道。

于是,我们不得不转向另一位思想家,哈贝马斯,以及他为我们描绘的那个失落的梦想。

哈贝马斯一生致力于思考一个问题:在现代多元社会中,人们如何能够和平共处,并就公共事务达成理性共识?他给出的答案是“交往行为理论”,或者说,构想了一个平等公民之间暂时搁置身份与利益,通过理性的、非强制的对话,去寻求相互理解的广场。在这个广场,人们以开放的心态进入对方的论证,并随时准备被更好的道理说服。

在他看来,共识不是沟通的起点,而是通过极大的耐心和智力诚实,才能抵达的、极其珍贵的终点。

旧的真理已经退场,新的共识仍未谱曲。这既是危机,也是契机。我们无法回到那个相信唯一真理的旧世界,但也绝不能满足于一个将冲突直接变现、将差异视为敌意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舆论场。

或许,我们要重新练习一种久违的耐心:在表达之前,先学会聆听;在坚持立场之余,仍愿意进入他人的世界。共识不是消灭差异,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选择共处、并肩,并对新的可能性永远保持开放的态度。

当孤岛之间开始架设第一座摇晃的桥梁时,广场才会于废墟之上,重新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