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明
广东作家,入选广东青年文学粤军名家导师制项目,首创“银发少年”志愿文学,在《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南方日报》《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等发表过作品,作品集有《八九温度》《给梦想一点时间》。
2025年五一假期,从湖南永州回来后,我心中念念不忘的就是零陵潇水之上的那个霞客渡,还有生命里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霞客渡,坐落于潇水之畔,衔接着大西门与柳子街。我住的酒店就在大西门旁,仅需十几步,便可抵达这充满古韵的渡口。那天傍晚,雨过天晴,霞光喷薄而出,将天地渲染得如梦似幻,空气也仿若被洗涤过,清新怡人。我站在大西门边上,凭栏远眺,那横卧潇水之上的浮桥,紧贴着水面,好像一条沉睡的巨龙。刹那间,“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好似一幅泼墨山水画,在眼前徐徐展开,一种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我情不自禁,从大西门边上,沿着石阶而下,踏上霞客渡。
同行的管怀国先生,是我的大学教授,也是零陵本地人。管教授目光灼灼,饱含深情地介绍说,霞客渡原名黄叶渡,与南津渡、百家渡、保安渡、湘口渡,并称为零陵古城“五大古渡”。古往今来,它是湘桂古道上,商贾往来、迁客漂泊,出入零陵郡城的必经之地,承载着千年的繁华与沧桑,堪称“千年古渡”。元代以前,潇水两岸的沟通,主要依赖摆渡,东、西岸各设埠头供渡船停靠。元朝时期,始建“济川”浮桥,后更名为“平政”,意在彰显君子平其政之义。随着岁月变迁,浮桥几度兴废,最终设舟为渡。万历辛酉五月,复架舟为桥,名曰浮桥,桥有《记》,勒石于正西门左。后人因徐霞客游历楚南时,曾在此渡口留下足迹,便更名为“霞客渡”。
听管教授这么一说,我对霞客渡更是痴迷。站在浮桥之上,手扶着古朴的栏杆,极目远眺,悠悠潇水,宛如一条灵动的玉带,从九嶷山奔腾而出,蜿蜒流经零陵古城的霞客渡,一路向北直奔湘江,似乎隐约看见徐霞客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当年,这位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尽管当时他已年过半百、疾病缠身,但是心怀“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豪情壮志,践行“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的坚定信念,拖着病体踏上了永州这片土地。徐霞客走过大西门浮桥,探愚溪,寻钴鉧潭,拜柳子祠,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文字记录山水,为零陵的名胜古迹留存下珍贵记录,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真理的人生境界。他一生不慕功名,不惧艰险,凭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执着,完成了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深度跋涉,以自己钟爱的方式,度过了一生,令人高山仰止,肃然起敬。而这种“渡己渡人”的精神,穿越时空,在潇水之畔生根发芽,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在此生活的零陵人,其中便包括我的恩师管怀国。
年少时,管教授经历的苦难,就像潇水的暗流藏在平静河面下。十一岁随母下放农村,熬过六年艰苦农耕生活后,又辗转做屠夫、泥工、炊事员,可他总在劳作间隙,揣着课本蹲在渡口石阶上读。“那时候觉得,潇水对岸一定有不一样的人生。”管教授指着波光粼粼的河面告诉我,高考落榜两次的夜晚,是徐霞客“达人所之未达”的思想让他顿悟:机械劳作不该是生命的全部。高考、大学,于他而言,是灵魂深处最强烈的渴望,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第三次走进考场前,管教授还翻看《徐霞客游记》,凭借着顽强不屈的毅力,最终金榜题名,叩开了湖南师范大学的校门,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
毕业后,管教授被分配到永州一中任教。初登讲台,他便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卓越的教学成绩,崭露头角,惊艳四方。仅仅三年,他便因教高三毕业班的出色表现,被校长慧眼识珠、极力推荐,破格提拔为副校长。在永州一中的岁月里,他打破常规,不以教学成绩论英雄,而是洞察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因人施教,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极大的鼓励。管教授以“最有个性的教师”形象,如春风化雨,似潇水长流,滋润着无数学生的心田,影响和改变了无数学生。黄建军、李峥嵘、蒋显云等人,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然而,人生之路,从不是一马平川。管教授离开永州一中后,辗转于永州三中、永州职院理工电子学院任教。教学与职称的“双重压力”,如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管教授,没有抱怨,没有自甘堕落,而是痴心不改,一如既往地热爱自己的学生,鼓励自己的学生。同时,他一头扎进迟子建文学的世界里,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思考。那段时间,他以笔为犁,在文学的田野上深耕不辍,最终完成了《迟子建艺术世界的关键词》这部具有开创性的文学专著。2006年2月25日,夏康达教授在书的序言中写道:“管怀国已近知天命之年,看他的经历,先务农后做工,大学毕业后又从教中学、教中专到教大专,一直在基层做着最平常又最务实的工作。但可以想象,他一定一直有一个难以释怀的文学梦,为此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锲而不舍。近两年,论文发表渐多,现在第一部专著也将面世,多年的梦想似在走进现实。”凭借扎实的学术成果,管教授终评上教授。他的经历,何尝不是一场自我“摆渡”的旅程?在困境中坚守,在探索中成长,用知识和智慧为自己搭建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命运的安排有时候似乎很奇妙。在湛江师范学院,我有幸与管教授相遇。那时的我,不过是一个懵懂的写作爱好者,在当地新闻网站发表了几篇文章,却意外得到了管教授的极大褒奖。“能够在大学里发表几篇文章,不枉为大学生”,他的鼓励,如同一束穿透黑暗的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从读书时“做一名中文系的学生”的期望,到毕业时“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希望你都不要轻易放弃写作”的嘱托,再到工作时“坚持阅读,坚持思考,坚持写作,你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的鼓励,管教授的每一次教导,都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让我在写作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一路披荆斩棘,从默默无闻到加入省作协,从乡村教师到考上公务员,从农村走向城市,成长为一名“作家型公务员”。管教授用他的学识、智慧和关爱,在我人生的渡口,为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让我原本遥不可及的梦想,日益走进了生活的现实。
正如著名作家柳青在《创业史》书中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人生”。在人生关键处,遇到管教授,是上天对我的极大眷顾。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离不开管教授的影响。写作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它让我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也让我遇见了生命中的光明。管教授的教导,就像一粒种子,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不仅教会了我写作的技巧,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自己的初心。
站在霞客渡上,看着潇水缓缓流淌,我不禁思考,人生的渡口究竟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彼岸?或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样一个渡口,它是迷茫时的指引,是困境中的希望,是成长路上的转折点。我忽然明白,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渡河的旅程。从一个渡口到另一个渡口,我们在经历中成长,在挫折中坚强。而那些在生命中给予我们帮助和指引的人,就是我们的“渡人”。他们或许只是短暂的陪伴,却能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帮助我们跨越人生的一道道难关,抵达理想的彼岸。
霞客渡,恩师渡。十几年来,管教授待我如子,使我永志难忘,就像静静的潇水,流淌在我的生命里,润泽我的心田,给予我获得向善向上的力量,让我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那天在霞客渡上,我诚挚邀请管教授合影,憧憬着多年以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