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日古德
常用名:张黎明,蒙古族,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协会会员。诗人、散文、歌词、文学评论作家、诗评家、高级记者。代表作《长征三部曲》《黄河三部曲》《红海滩》。现为北大荒诗社社长。
经常有人问起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诗是什么?”其实,无论是古体诗词,还是新诗,都涉及这个从诗经里走出来的话题。说它熟悉,是指它从脱胎民谣、歌谣的那一天开始,就和人类缠绵不已。人是有情绪的感知“灵长”,在大自然年复一年的季节更替中,人类的情绪也随日月而轮回。人们想表达各种情感,就必然产生出各种情绪,这种情绪的结果就是喜怒哀乐,以其各种声音、各种动作完成自己的情感抒发。原始的人类繁衍、进化到今天也是大自然造化的结果。人离不开生老病死,这就要求人们要在生活中找到一条生存之路。人类在无力改变命运的时候,就开始以烧香拜佛、求仙问药的形式,以期延长生命。一般情况下,多数人认为生活得好,就是幸福。因为幸福会产生美感、自豪、超然物外的情绪,这些情绪的最终表达,一是唱歌、跳舞,二是用文字书写出自己的心情和情绪的美感、爱恋的感情流露。即使是在悲伤、愤怒的时候,也会用文字去表达爱恨情仇。久而久之,文字上流传的经典民谣、桃夭、硕鼠,就是诗。但是这些诗离不开生活。生活的“酒基”,越好,你写出的诗越有清香和酱香,回味越绵长。
那么,诗存在于哪里,诗到底是什么?
一、解析纪洪平的诗,诗是空灵的佛
纪洪平,吉林长春市人,从事诗歌创作、文学编辑多年。龙尾蛇头,纪洪平的诗集《心上的极光》刚刚出版。翻开带着墨香的诗集,五辑诗作,每一首都写得那么富有灵性,彰显道法自然。在纪洪平的诗歌里处处能找到心上的极光。比如他的诗《一片秋叶落进生命里》的句子特别惊人:“秋天长了一张真实的脸,表面充满喜悦,脑后一片忧伤”“江山就是这样无限,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千古情怀”“生命从一片叶子开始,却无法因一片叶子结束”。这些语境、喻拟语感上的亲切,便是至高无上的佛。极光是地球两极的一种磁场物理现象,它的神秘就在于原子和分子的剧烈“拥抱”产生了大爱无限的火花。纵观纪洪平的诗,你会在许多诗行里找到心上的极光。佛,并不是神。佛是一种德行的俱足,一种本真的练达直抵顶峰所呈现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纪洪平能在每一首诗中让你觉醒,通过他的每一首诗,让你找到理想国,找到生活的真谛,使你的心性、诗性与智慧达到圆满。既然诗是佛,那么必然要体现它的普众性。纪洪平的诗一直保持着一位诗人的佛性,在每一首诗中强烈地闪现你想要的极光。佛家境地是一块净土,诗坛也需要每一位诗人用心性去坚守,用每一首具备灵性的诗,感染、润泽。如果说,具备佛性的诗也有代表作,那么我当推41页的《风景》。“风景”,是一个具备佛性的故事,在这里,具备佛性的美,当年是在第一汽车厂居民生活区的一个阳台上,一位少女每一天在读一本书。诗的经典语句:“白云经她翻阅后,停在了蓝天上”“很多年过去,走遍了山山水水,她的样子还留在阳台上/时间仿佛被夹在了书里,看也看不完”。对于这首诗的评判标准,一是,一位少女定格在一个阳台上,每一天路过的我,必须仰望、回眸一下。二是,这是记忆中的真实故事,线条细嫩、清晰,画面单纯而饱满,地面上与阳台上的动、静结合得极为巧妙,人诗互证在心灵的碰撞中对撞出扑朔迷离,旖旎无限的意境韵味和弹性。三是一个“走遍了”与“我望了一个整整的少年时代”把两个青春年少紧紧地啮合在一起。让这首情感饱满,回味无穷。心灵的极光诗意性的渴望在《候车大厅里》,你会体验到佛性处处充满着人性的善意之美。“我熟悉所有美好的东西/她不停地说话/不停地美丽/我对她也不停地了解/直至她完全成为一个东北女人”。解析纪洪平的诗你处处可以读出他的任性和豁达,直率而坦诚,刚强、正义和倔强。
二、解析薛茫茫的诗,诗是金色的爱
薛茫茫,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作协副主席,她的诗集《向远方》出版后,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一是这部诗集站位高,通过满满的正能量为党、为人民而歌。茫茫的诗集是改革开放后少有的红色经典。她的诗大气辽阔,底蕴深邃、气质儒雅。她的诗没有一句口号式的假大空,而是通过一些英雄人物、平凡的劳动者,或是一些经典的历史史实,或是改革开放的领军人物大批量的笔墨诗行歌颂新山乡巨变。她的诗紧扣新时期的脉搏,把握一条红色基因主题,拉满时代的风貌。这些正能量的诗主要体现在前五辑的209首诗歌上。这209首诗歌占整个诗集260首的83%。薛茫茫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学子,之后一步步成长成一位专家型作家和诗人。她的诗处处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点赞我们的祖国、党和人民。比如,像第一辑12页《编辑春天》这首诗,写得特别干净、纯粹、律动。整首诗在灵动的金色里“涌出红晕”,“阳光”“从页眉到页脚”“含着笑”“翻阅原野”,“她要在苍茫的书卷里,开出花来”。像《十月,祖国》里的句子:“你的枫叶那么红,菊花那么黄/你的长天辽阔,万里锦裳”;像《丰收》里“擦着太阳的肩膀,声腔嘹亮”“我看见了一颗颗谷粒,淌下饱满的金黄”。在茫茫的眼里、心中、笔下,她所提取的意境元素,多数是通透光明的,处处充满着爱的光芒。这些爱与被爱都是具备强烈的民族感。二是《向远方》这部诗集生活底蕴好,诗人注重细节以小见大。在弱小与平凡中找到托物言志精神指向的喻体。这个喻体也是阳光的,金色的。如《向日葵》:“灿烂的黄,被一根根金线牵引,目光如一,初心不改”,《让爱流淌出浆汁》里的抒情:“走过黑夜,用阳光/漂白一颗黑色的心/如一粒种子,萌发出带露的小芽儿/向新、向上”;像《麦香季》里的“镰刀挂在墙上,制成标本”,喻义是时代的现代化农业的飞速发展,“收割机旋转着,翻滚的麦浪吐出一粒粒金色的珍珠,古铜的脸上,绽开一片盛大的菊花”,金色、历史、现实交相辉映在一起,诚挚而细腻,厚重而饱满,形象亲切,抓铁有痕,掷地有声。三是在歌颂劳动者的篇什中处处能找到“劳动者”的影子。诗人的点赞是通过有气质、有骨感的经典诗句达到从一而终的情感抒情目的。这些集中在《种树去》《劳动者之歌》《麦茬地闪着光,面露喜色》《光影交织》这一组诗里。这些金色的意境、意象在《光与影的牵挂》《星星点灯》《爱的速递》体现得活灵活现,灵性十足。综上所述,茫茫的诗,表里如一,金色透明,她的诗歌积极向上、不小我,向山、向海、向远的高标准艺术处理手法,值得研究和借鉴。
三、解析高坚的诗,诗是丢不掉的故乡
高坚,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人,库伦旗作协主席。三十年的诗歌历程,他的诗铿铿锵锵磕磕绊绊一路从瓦房牧场艰辛地走来。这一颗诗坛新星一直保持着最原始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写心态。高坚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坚实的创作根基,饱满的艺术形象写他生活过的“瓦房牧场”,三大寺,安代舞,阿其玛山,荞麦花。在他的诗歌里,既有生活意象,又有不可替代的乡音、乡愁主题。起笔的一个“荒”字,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前置、强化、强调了祖先与我们是生活中最边缘的人。同时,进一步说明我们在艰难的生活中,祖先与我们生活的岁月是一锹一镐起步的。因此,诗中说“一镐头,一镐头,刨出来的田地,叫镐头荒”“镐头荒丰收了,是一头牛的价值”“在一辆牛车上接回来的新娘,后来做了母亲、祖母、曾祖母,镐头荒的地方从窝铺繁衍成村庄”。写到这“镐头、耕牛、新娘”最后归结到主题“村庄”的形成。“牛棚里等待一头牛的是,新割的紫苜蓿芦苇草,一头牛慢条斯理地反刍着,反刍着一头牛的往事。一头牛仔细倾听着,村边池塘里吹来的风,一阵阵蛙鸣。一头牛甜甜的睡梦里,容纳着满天的星辉,一头牛耕耘着,一个村庄的前世和今生。”这些诗意性的描写来自生活,并不是人类的返祖和回光返照,恰恰是在极为原始的一幅幅清明上河图那样的画面中,找到乡愁的归宿和历史。
什么是故乡,读高坚的诗,高坚就是故乡;什么是乡愁,读高坚的诗,高坚就是乡愁。高坚的诗,像瓦房牧场的孩子们大冬天兜里揣着的爆米花、“毛子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