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小学 六(3)班 马浩然
指导老师:张桂玉
八月的风裹挟着未褪的暑气,掀动书页的边角。我轻轻合上那本封面斑驳的《老人与海》,咸涩的海风仿佛还萦绕在鼻尖。合上书的那一刹那,老人桑提亚哥那张刻满皱纹的脸和那双被钓线勒出血痕的手依然清晰,那句穿透岁月的话——“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又在我耳畔回响。
初读时,我以为这是一个关于“胜利”的故事。老渔夫桑提亚哥连续八十四天空手而归,在旁人眼中他是“倒了血霉的失败者”。可这个“失败者”却在第八十五天破晓前,独自划着小船驶向远海。当他钓到那条比小船还长的马林鱼时,我以为胜利近在咫尺——可接下来的三天三夜,才是真正的考验。鱼拖着船在浪里颠簸,老人的脊背被钓线割开血口,左手抽筋到失去知觉,他啃着生鱼片补充体力,对着大海自言自语:“鱼啊,我爱你,也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我也要把你弄死。”这不是残忍,而是一个老人对生命的执着,对尊严的坚守。
最让我震撼的,是老人面对孤独时的姿态。茫茫大海上,没有同伴的呼应,只有飞鸟掠过的身影;没有观众的喝彩,只有自己粗重的喘息。当马林鱼终于被制服,老人却不得不面对更残酷的挑战——鲨鱼群的围攻。他用鱼叉扎,用刀子戳,用短棍砸,甚至用船舵拼命抡打,可鲨鱼还是把能吃的肉都啃光了。当他拖着巨大的鱼骨架回到港口时,所有的战利品都已消失,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有人问他捕到了什么,他只是平静地说:“什么也没打到,只打到一条大鱼。”可正是这副骨架,在我眼中比任何金银都闪耀——它是一个老人用生命守护的尊严,是一个灵魂在绝境中不屈的勋章。
我想起自己学钢琴的经历。去年备考十级,每天六小时的练习让我手指生疼,模拟考的失误让我怀疑自己。有天深夜练琴时,我对着乐谱掉眼泪,觉得“努力可能真的没有结果”。可此刻读着桑提亚哥的故事,我突然明白:真正的英雄主义,从来不是站在领奖台上的辉煌,而是明知可能失败,依然全力以赴的勇气;不是外界定义的成功,而是内心始终坚守的信念。就像老人说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都成了害怕沉没的水手。可桑提亚哥教会我:生命的价值从不在于结果的圆满,而在于过程的炽热。当我们像老人一样,在孤独的海洋里独自划桨,在暴风雨中紧握钓线,在所有人都认为“你不行”的时候依然咬紧牙关——我们就已经成了自己的英雄。
窗外的阳光正好,我重新翻开书的扉页,此刻我终于懂了,为什么老人说“人不能被打败”——因为信念早就在搏斗的过程里,长成了比鱼骨更坚硬的脊梁。我坚信无论未来的海有多深,浪有多急,只要心中有永不沉没的信念,我就能在自己的航程里,做最勇敢的水手。
点评:这是一篇“有文本、有生活、有思考”的佳作。作者围绕《老人与海》中“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一精神内核展开描写,主题鲜明。通过“深夜练琴”的个人经历,将桑提亚哥的精神具象化,展现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