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要搬家了,最不舍的竟然是社康医生!”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C06版:重磅       上一篇    下一篇

龙华街道区域社康中心医生为患者诊疗。

横坑社康中心医护人员为发热患者测量体温。

北站社康服务中心医师为患者做推拿。

民治街道区域社康家庭医生为患者开电子处方单。

田背社康医护人员为青少年做小儿推拿。

日前,深圳卫健委一条推文称,一名龙华居民在社交平台发了一小段作文,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作为在白石龙居住了10年的打工人,(要搬家了),最舍不得就是我的家庭医生——禹医生”,还细述全家成员都是禹医生的“忠心粉丝”,末了表达忧虑:“要搬家了,要是再也碰不到一个负责的医生,那可怎么办?”感性的分享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不少龙华网友纷纷留言,点赞“家门口”的社康医生。

这位龙华居民点名表扬的禹医生,是北站社康中心全科医生禹荣斌,在他的诊室门口常排着长队,不少患者跨区、跨街道社区而来,只为找他看诊。这样的场景,放在十年前难以想象——彼时,社康在许多人眼中还是“就是个看感冒发烧的”。而如今,龙华的社康医生成了居民手机里的“常备联系人”,社康中心成了下班族的“健康充电站”。

从“被轻视”到“受追捧”,龙华社康的“逆袭”并非偶然。背后,是一场由龙华区卫生健康局主导、以“院社融合”为核心的基层医疗改革,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到居民“家门口”,也让分级诊疗从字面上的政策蓝图变为最真实的生活实景。这一实践也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在基层医疗领域的生动注脚,展现了优质医疗服务直达百姓“家门口”的切实成效。

龙华人就医习惯悄然逆转了

“贺医生,孩子手肘又脱臼了,我们马上从塘厦赶过来!”2年前的一大早,民强社康中心副主任贺宇峰的微信弹出一条消息。电话那头,是早搬去东莞塘厦的潮汕大哥,他习惯带4个孩子驱车30公里赶回龙华。

刚开始,贺医生也疑惑:东莞有医院也有类似的社区卫生中心,怎么舍近求远了?家长一句话很快又解开他的不解:有是有,但是我的小孩很奇怪,看了你,好得快!

让很多家长执着的,还有贺宇峰那手“10秒复位”的绝活。今年1月,一段贺宇峰为小男孩复位手肘脱臼的视频在家长圈走红:他一边逗弄孩子,一边轻旋手臂,瞬间完成复位。如今,他30%的患者是儿童,不少家庭从孩子出生起就认准他,成了居民口中“比亲戚还靠谱的医生朋友、社康熟人”。

在网友分享点赞中,很多龙华社康和社康熟人浮出了水面。谭罗社康的张绚辉医生,对老人小孩耐心细致,被居民记住了;白石龙社康有位医生,有患者宁愿等他的号,也不愿找其他医生“二次返工”;民清社康的年轻理疗师,用一把火龙罐改善了居民的睡眠,收获“年少有为”的点赞……

居民的“偏爱”,藏着就医习惯的深刻变迁。龙华与福田相邻,十年前,很多龙华人看病的“常规操作”是挤地铁去福田,直奔市儿童医院、市妇幼或北大医院。而现在,龙华区卫健局的统计数据给出新答案:2025年上半年,全区社康机构服务人次达419.53万,占区属医疗机构总诊疗量的66.66%,远超全市平均水平。也就是说,“10个龙华人看病,6个去社康。”

傍晚6点的鹭湖社康,最能体现这种变化。中医馆里,刚下班的居民排着队做推拿,艾灸的青烟混着谈笑声飘出窗外。墙上的时钟指向晚上9点,仍有居民陆续进来。“以前觉得社康就是打预防针的地方,现在连我爸妈都知道,小病小痛先找家庭医生刘卫萍医生。”住在鹭湖社区的吴瑞芳说,她的颈椎理疗、孩子的感冒发烧、父母的血压管理,全在社康搞定,“上周母亲要做CT,社康医生直接帮我们预约了区中心医院的号,省去排队的麻烦,方便!”

家门口的社康成了“香饽饽”

龙华社康的“走红”,始于一场对“用户需求”的重新审视。

龙华卫健系统改革的突破口,选在了最贴近居民生活的地方——社康中心。龙华区卫健局领导班子给区人民医院、区中心医院两大医院集团的各社康中心主任们提了个简单要求:“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句朴素的话点燃了两大医疗集团下属各社康的“内卷”之路。

时间的弹性,打破了就医的“时间差”。民强社康中心主任黄圣良记得,以前下午5点半关门,常遇到下班赶来的居民拍门。现在,午诊、夜诊成了标配,医生护士两班倒,晚上10点才下班,“年初一都不歇业,居民什么时候来,我们什么时候在。”

值得一提的是,与全市其他兄弟区不同,早在2006年开始,龙华很多社康就开始提供延时诊疗服务,从最开始的五点半逐渐拉长到夜间9点,再到夜间10点,打工人“下班后看病”的需求被精准满足。

服务的精准,戳中了不同群体的“痛点”。比如,北站社康中心紧邻深圳北站,周边住着大量在福田、南山上班的白领,颈肩腰腿痛是通病,北站社康干脆腾出1118平方米,打造“旗舰中医馆”,推拿、针灸、拔罐一应俱全。一到傍晚,这里就成了“去班味”现场:下班的打工人趴在理疗床上,任由医师用手法化解一天的疲惫。

还有,库坑社康、和平里社康、陶元社康则盯上产后妈妈的需求,推出的“瑜伽+电疗”产后康复套餐,能让腹直肌分离从3厘米缩到1厘米;新田社康聚焦儿童健康,建立“生长发育评估中心”;大浪社康是全区唯一一家设MMC门诊的社康,推行糖尿病管理标准化、一站式解决方案;金奥社康重点关注“一老一小”,在医养结合和幼儿照护方面形成体系……每个社康都有自己的“特色招牌”“拿手好戏”。

温暖的服务态度,拉近了与居民的“心距离”。鹭湖社康中心全科医生刘卫萍有着27年从医经验,是居民认证过、口口相传的“五星级家庭医生”。居民马先生还记得,2024年的一天,他带女儿看完诊准备离开时,刘卫萍突然问起他爱人的情况,“我很惊讶,这次带女儿就诊,没有提及爱人,没想到刘医生主动问起、惦记着。”原来,两天前,马先生爱人蒲女士因发热复诊时,C反应蛋白指标仍超高,刘卫萍叮嘱她去医院进一步检查,蒲女士随后被确诊为肺炎并入院治疗。这一句简单的问询,让马先生夫妇感受到“家庭医生”这位“医生朋友”的温暖。在这位“五星级家庭医生”的脑海,“和我团队签约的家庭成员,一来二往,我基本上都有大致印象。”

这些细微的改变,让社康从“冷冰冰的机构”变成了“暖融融的社区伙伴”。

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

龙华社康的“底气”,来自背后强大的“后盾”。

近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基层医疗集团改革。2017年,龙华区按照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原则,成立两个基层医疗集团。其中,区人民医院及下属社康机构组建成区人民医院集团,区中心医院及下属社康机构组建成区中心医院集团,构成龙华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军”。通过建设基层医疗集团,让三甲医院和社康机构各司其职,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体系。

为进一步打通医院与社康之间的转诊通道,2023年,龙华区出台医院与社康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充分发挥“院办院管”社区健康服务模式特点,整合集团内资源,统筹推进院社融合工作,提升社区健康服务能力。

“以前社康缺设备、缺医生,遇到复杂病情只能让患者转院。”卫健系统的不少老员工记得,2017年基层医疗集团改革前,社康与医院是“两张皮”。现在,在“院社融合”下,全区99家公立社康被“打包”进两大医疗集团:区人民医院集团统领61家社康,区中心医院集团管理38家社康,形成“医院当后盾,社康在前线”的一套系统的作战体系。

人员流动,让社康和社康医生“长本事”。龙华区两大公立区属医院集团都建立院本部专科医生下社康工作机制:鼓励与社康机构联系紧密的心血管、内分泌、呼吸内科、中医科、神经内科、妇科、产科、儿科等专科在社康机构建立专家工作室,专家定期到工作室坐诊,给社康医护“开小灶”,就近给居民家门口看诊,提升社康机构服务能力。目前,全区127家社康机构共设立专家工作室108个。同时,创新组建“1+1+N+X”模式家庭医生团队,院本部的专科医生也加入家医团队,参与社区慢病管理,打通、充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最后1米”。与此同时,社康医生也要定期“上挂”医院专科轮转、进修。

这种“双向流动”,让社康医生的诊疗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龙华社康上转患者同比减少82.03%,越来越多常见病能在社区解决。

资源共享,让社康服务“提能级”。“15号在新田社康中心看的病,17号中心医院就发来通知了,18号下午手术就安排上了。”新田居民小清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她在新田社康查出肠息肉,社康医生直接通过系统预约了区中心医院的手术,两天后就完成治疗。得益于全区卫健系统的“114”信息工程,医院与社康之间的信息壁垒被打通,社康开单、医院检查,结果实时共享,CT、无痛胃肠镜等“大检查”也能在社康预约。

信息打通,让双向转诊“零障碍”。过去,社康医生看不到医院号源,患者拿着转诊单跑断腿;现在,社康系统与医院系统全面联通,全科医生能直接查看医院门诊号源和床位,一键帮患者预约。2023年起,医院专科每天预留30%号源给社康上转患者,经家庭医生转诊的患者就诊率达98.89%。

更智能的是“精准下转”,医院专科医生根据患者住址,通过系统直接将康复期患者下转到对应社康的家庭医生团队。全科医生接收后,能查看完整治疗记录,实现“无缝衔接”。2024年,龙华区院本部完成专科下转16.94万人次,同比增长152.46%,下转社康机构接受服务率为78.49%,“康复回社区”的路径彻底打通。

用药方面,“一体化药房”让社康药品种类从约400种增至800种,与医院药房“同质同价”。居民再也不用为“社康缺药”跑医院,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社康就能配齐常用药。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社康在龙华“杀疯了”:2024年,龙华区所有社康机构的服务人次达到780万,同比增长8.21%,占区属医疗机构总诊疗量的65.76%,远高于全市(接近40%)。龙华人用脚投票:“有不适,先去社康!”

医院社康融合改革里有民生温度

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体改司原司长、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在龙华调研时,对这里的变化给出高度评价。他说,龙华的医院诊疗量在下降,社康诊疗量在上升,这是最好的标志,是全国最期待见到的分级诊疗格局,“我跑了全国很多地方,在龙华看见了,这里已经实现了。”

2024年,龙华区报送的医院与社康机构“五个融合”发展机制入选全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全省仅有2个),在2024年全国基层卫生健康创新发展大会上作经验分享,“龙华经验”再一次走向全国,为健康事业打样板。

这场改革的成效,不止写在居民的获得感里,更深远的意义或许在于重构了基层医疗的价值。

对于社康,龙华区是真金白银地投入,“明目张胆”地偏爱:论面积,龙华社康的平均面积达1278平方米,全深圳第一;127家社康机构遍布全区,最多走10分钟必有一家,形成“十分钟社康圈”。论医护待遇,龙华在全市第一个喊出“社康医生收入高于医院本部”,社康中心全科医生平均待遇不低于医疗集团同等级别专科医生的1.1倍,而且同工同酬,奖金(绩效工资)只看工作量,不分有编没编。现在,龙华的医护群体中流传着这样的玩笑:以前觉得社康是“退路”,现在是“舞台”;医院医生想转岗社康,还得排队!

从“去大医院扎堆”到“在社康安心”,再到“搬家舍不得医生”,龙华社康的“火出圈”,实际上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医疗改革实践——当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当服务触角真正延伸,当医患关系真正升温,分级诊疗的春天就藏在老百姓与医护群体最真实的获得感里。

龙华新闻记者 黄晓华/文 陈建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