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鹏 文/图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45年来,深圳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大都市。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在城中走,已经很难发现曾经的乡土印迹。
深圳的圳,本义指田间水沟,表明这座城市与水之间天然的紧密联系,它也是这个城市从命名开始自带的乡土烙印。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古井爱好者徐志鹏以水为媒,寻觅并记录深圳现存十座颇具特色的古井,回味这座城市珍贵的乡土印迹中那沁人心脾的一抹甜。
桑树井
带有桑葚味的古井
◆古井名称:桑树井
◆探访时间:2025年4月
◆地点:光明迳口社区旧村45号
◆古井尺寸:长1.36米,宽1.32米
◆古井井深:4.72米
◆井水深度:0.75米
◆井水描述:有一点浑浊
位于迳口旧村45号的古井,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井口用青砖砌成,砖缝里钻出几茎蕨草,青苔在潮湿的砖面上蔓延。井水清冽,深不过75厘米。
2000年春天,村里人在井边随手插下一株桑树苗。彼时无人料想,这随手之举竟成就了一番景致。如今25年过去,桑树已长至大腿粗细,枝干虬结,树冠如伞。桑树与古井,一老一少,相得益彰,成了迳口旧村45号前最动人的景致。
古井离黄氏宗祠不过百步之遥。当年迳口村人口渐多,第一口井不敷使用,先人们便在此掘了第二口井。井水曾滋养过多少代人,现已无从计算。
今年春日,一位浙江来的游客偶然踱至此处,在井边驻足良久,只见她掏出手机,对着古井、桑树和旁边的老屋拍了几张照片。过了几日,这人竟租下了井旁的老屋,开了一间小店,问她为何选中此地,她笑着说井水育人,桑树可人。见到她的时候,戴着红帽子,一头长发的她正在小店忙碌着准备开业前的各项准备,一片繁忙景象与古井的宁静竟也协调柔和。
洗衣井
致和祖祠旁的
一股清泉
◆古井名称:洗衣井
◆探访时间:2025年5月
◆地点:福永街道陈屋五巷13号
◆古井尺寸:长1.6米宽1.52米
◆古井井深:4.15米
◆井水深度:2米
◆井水描述:清澈
深圳的夏天,上午十点钟,福永街道陈屋五巷13号门前的水井边,郑大姐正蹲着双手用力地搓洗着一件工作服。她四十出头,眼角爬满了细纹,桶里的水随着她搓洗衣服的动作微微晃动。
郑大姐在附近的大排档上夜班。每天凌晨三点下班,回到出租屋睡上几个小时,起来给家人做早饭,然后就开始洗衣服。这口井是她特意选的——四米多深,离家近,水又清。当初租房子时,她就是看中了这口井。
不远处的致和祖祠静静地屹立,门楣、屋檐上的雕花清晰可见。这口井想必是和祠堂同时建的,每天清晨和傍晚,总有人来打水。有的用来洗衣服,有的用来浇花,有的用来洗菜,有的用来拖地——一方井水养育一方租客。
郑大姐洗完了最后一件衣服,站起身,捶了捶发酸的腰。她把红色胶桶里的剩水泼在井边的排水沟里,水流带着泡沫,蜿蜒着流向巷子深处。
木瓜井
见证深圳人的打工岁月
◆古井名称:木瓜井
◆探访时间:2025年7月
◆地点:福海街道桥头社区桥西170号
◆古井尺寸:外径1.43米,内径0.89米
◆古井井深:4米
◆井水深度:2.9米
◆井水描述:水清
夏日下午五点,循着桥头社区曲折的巷子,我来到藏在城市深处的桥西古村。阳光斜斜地穿过屋檐,将斑驳的老墙照得发亮。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木瓜香,抬头望去,一株高大的木瓜树正立在老屋旁,树边不远有口古井。
井是青砖砌的,一圈圈的砖缝里早已被岁月填满青苔。井沿上四根白色的水管伸向不同方向,像是从井底生出的白色藤蔓。
井边的水泥地上,一位穿着白色碎花衬衫的阿姨正费力地搓洗着衣物。我从背包里取出相机、卷尺、笔记本和采样瓶,开始记录这口古井的细节。桥头社区的井不少,但像这样用青砖砌成的却不多。井口用水泥重新浇铸过,约莫一米见方,周围围着一圈一米多高的不锈钢架子,架子上绑着一根生锈的铁条,上方是交错的白水管和黑电线。
“这井有多少年了?”我一边记录数据,一边问洗衣的阿姨。阿姨拧干一件衣服,甩了甩手上的水珠:“我刚来打工时就有,少说也有七八十年了吧。”她指了指井壁。“以前夜晚井边可热闹了。”阿姨一边拧干衣服,一边说,“夏天傍晚,刚下夜班回来的工友冲凉后都爱来这洗衣服,大家一起聊天说笑,谈工作谈生活。”
静静的古井和摇曳的木瓜,一起见证着深圳人的打工岁月。
文天祥祠井
听见历史的回响
◆古井名称:文天祥祠井
◆探访时间:2025年7月
◆地点:南头古城中山东街26号
◆古井尺寸:长0.54米,宽0.48米,井口内径0.28米
◆古井井深:未知
◆井水深度:未知
◆井水描述:清澈
早上九点,趁“韦帕”台风来临前,我从沙井后亭地铁站出发,前往南头古城寻访古井。乘坐11号线在南山转12号线,中山公园D出口步行不到400米,便望见了那座饱经风霜的古城门。不过一小时,我来到了南头古城斑驳的城墙下。
在中山东街的中部,信国公文氏祠的大门映入眼帘。这座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995年重修的祠堂,三开间三进布局,在进门右侧有一处用细密铁丝网围起来的角落,有一口直径不过28公分的袖珍古井。井口光滑的麻石被岁月打磨得发亮,井壁上斑驳的青苔像是时光留下的印记。透过铁丝网的小孔,井水能照见自己的脸,忽然想起文天祥《过零丁洋》里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恍惚间,我好像看见七百多年前的那个黄昏——文天祥被元军押解经过伶仃洋,他望着破碎山河,提笔写下那首千古绝唱,这口袖珍井,或许正是后人对这份赤诚最朴素的纪念。
这口井就像一段浓缩的历史,即使在今天,依然能够让人们听到历史的回响和一颗忠魂的跳动。
观音阁井
在繁华和宁静中
守护这片土地
◆古井名称:观音阁井
◆探访时间:2025年7月
◆地点:南头古城中山西路春景北街4-1-2号
◆古井尺寸:直径1.15米
◆古井井深:未知
◆井水深度:未知
◆井水描述:水清
南头古城中山西路春景北街的尽头,有一棵挂满累累果实的龙眼树,离树不远有一口井。这口井周围被玻璃和砖墙围成一个小院,中央是一座仿古的手摇木制取水装置。下方压着一块厚重的玻璃板,约莫一米见方,下面便是闻名遐迩的观音阁井。据清嘉庆《新安县志》记载:“观音阁井,在县治右,深十余丈。”
相传,此井掘于清初,因北侧曾有的观音阁而得名。相传康熙年间新安、东莞一带瘟疫肆虐,唯独饮用此井水者得以幸免。消息传开,十里八乡的百姓皆来取水,很是热闹。尤其每逢观音诞辰(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连数十里外的东莞百姓也前来汲水祈福,后百姓在井旁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石碑,一直保留至今。
井旁杂草丛中还半掩着一块界碑,界碑为1925年中山公园落成时所立。百年过去,界碑上的中山公园几个大字仍旧清晰可见。离井数百米的地方,是南山区志愿者联合会,志愿者吴锦意的外婆就出生在离观音阁井不远的地方,小时候每到夏天她就来外婆家摘果子,渴了就喝井里的水……这口古井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果树的更替、孩童的成长、城市的变迁。
龙秋古井
一井一树滋养后人
◆古井名称:龙秋古井
◆探访时间:2025年7月
◆地点:福田区福田街道水围街48号
◆古井尺寸:井口六边形边长0.65米,里圆形直径1.5米
◆古井井深:2.16米
◆井水深度:未知
◆井水描述:清澈
7月26日,经过一个小时行程,到达车公庙换乘7号线地铁,我从皇岗村站B2口出来。
紧邻水围街的广场上,被精心修葺过的“龙秋古井”前方贴了地砖,四周也建起了围栏。井边是一家三口取水的雕塑,生动而有趣,最奇妙的是井水被引出来,形成一个小小的循环水系景观,水声淙淙,在烈日下显得格外清凉。古井上方另外用红砖砌了一个外径2.5米、直径1.5米、近4米高的井台。改造后将从前的古井全部淹没在水下。相当于在以前井的上方,又建了一口新井。
旁边石碑记载,这口井是明初庄氏先祖所掘。当年这里近海,打出的水多是咸苦的。庄氏父子试遍各处,终于在东南山脚的湿地发现甘泉。那年是龙年,又值秋季,故取名“龙秋”。
古井不远处有棵老榕树,据说是清朝初期种下的,树干粗得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树冠如盖,投下一大片阴凉。2014年政府改造时,特地为这“一井一树”投入资金保护。
“耳朵”井
巷子深处的
城市变迁见证者
◆古井名称:“耳朵”井
◆探访时间:2025年7月
◆地点:沙井街道沙四旧村二巷十三号
◆古井尺寸:外径0.96米,口径0.47米
◆古井井深:3米
◆井水深度:2米
◆井水描述:水清
2014年6月,在临近傍晚的斜阳里,我走近沙四村二巷十三号这口古井。
这是一口用大理石砌成的井,外形古朴大方,许是大理石造的井都能经得住岁月的考验,到如今这口井仍然保留着原貌,无任何风化和裂痕。井口外方内圆,井两旁还竖起了两块同石材的“耳朵”,中间打磨了拳头大小的圆孔。
据传,这“耳朵”以前是拿来锁井的。但有的井用水量大,往往就在两个“耳朵”中间装一个轱辘,把桶吊在轱辘上摇进井里打水,再缓缓摇上来。这个方法借助滚轴原理,人只需要摇动把手就可控制水桶的上下,省了许多力气。为了省时,人们往往选择用较大的水桶取水。如今井的上方焊了铁架井盖,夜晚前来打水的居民都会自发地将井盖合上,防止行人不小心跌落井里。
井其实并不是很大,外径不到1米,井口才0.47米,井深3米。
11年过去,古井依旧,井壁却探出了不知名的一兜绿植,给原本呈古朴之势的井增添了一丝鲜活的生命力。古井静静地立在巷旁,成为城市变迁的见证者。
“省钱”井
城市记忆的活化石
◆古井名称:“省钱”井
◆探访时间:2025年6月
◆地点:上寮三区264号
◆古井尺寸:直径0.94米
◆古井井深:9米
◆井水深度:3米
◆井水描述:水清
十几年前,我循着一条又一条的巷道,在混合着猪油和蒜瓣在热锅中爆开的气息中,最终停在一处低矮的院落前,看到一位系着围裙的大姐正在灶台前忙碌。院子的角落里静静伫立着一口古井,井边挂着打水的黑胶桶,旁边的塑料盆里还漂浮着几片青菜叶。经过聊天,得知这位姓黄的大姐是1996年来深圳一工厂的流水线做电子元件,微薄的工资扣除房租水电,还要往家里寄钱,只能精打细算。“其实选择这儿还有一个原因,”黄大姐拍了拍井沿,“就是为了它。”她给我算了一笔账:自来水五元一吨,冲凉、洗衣、洗菜,一个月就是好几十块,一年下来不是小数目。
我仔细观察这口井:井口以片石砌成,内壁有供人上下清洗的凹槽,井水深不见底,却清澈得能映出人影。有住户接了水泵抽水,黑胶桶的绳索在井沿磨出了深深的凹痕。
今年6月,黄大姐又热情地接待了我和一群古井爱好者,她指着那个不变的井台,“这口井陪了我将近二十年,见证了我的第一份工作、第一份薪水……”
同行的伙伴感概说道:“这些古井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城市记忆的活化石。”
中秋井
用语言打捞
井底的记忆
◆古井名称:中秋井
◆探访时间:2015年6月
◆地点:步涌祠堂南246号
◆古井尺寸:外围1.27米,口径0.6米
◆古井井深:1.7米
◆井水深度:1米
◆井水描述:水清
2015年6月的一个傍晚,寻井路上,我无意间拐进步涌宗祠南路发现一口井。
那是一口呈不规则六边形的古井。井口不过0.6米宽,却仿佛是一口通往岁月深处的井。淡色麻石早已裂成数块,红粉石镶嵌其间,灰黑的水泥围住四周。井深1.7米,水面幽邃,井水极清,也极凉。附近的居民说,他们时常清洗、消毒,虽不再直接饮用,但洗菜浣衣、沐浴冲凉,仍是上好的活水。正说着,一位阿姨提着水桶走来,为外面玩耍归来的孩子擦洗满身的尘土与汗珠。邻家妇人也在井边洗头洗衣,水声哗啦啦,笑语殷殷。
数月后的一个中秋,我带着十多位好友,再访步涌旧村。我们在井边点燃蜡烛,围坐成一圈,回忆起小时候与井水有关的记忆……井水之于民,不仅是甘霖,更是命脉。后来我们还玩起了带“井”字的成语游戏:“井井有条”“古井无波”、“坐井观天”……一个个与井相关的成语如泉水般涌出,我们用语言打捞着沉淀在井底的文化记忆。
那一夜,我们与井对话,也与井所维系的那份乡土情怀、文化根脉重新连结。
围肚井
掩映于
碉楼脚下的清泉
◆古井名称:围肚井
◆探访时间:2025年5月
◆地点:光明白花社区围肚四巷11号(雕楼旁)
◆古井尺寸:六角形:对边6.04米,边长1.1米
◆古井井深:4.6米
◆井水深度:4.1米
◆井水描述:清澈
位于光明白花社区的老碉楼旁的六边形古井,距我住处足有二十公里,传说中的围肚井就位于碉楼脚下。
白花社区位于光明街道南部,此地在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是阳台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军需基地,东江纵队等武装力量曾在此多次作战。
社区现存五座碉楼,皆建于清末民初。眼前这口井位于围肚西碉楼之下,历经沧桑而保存完好。井后田野开阔,大小不一的菜地错落其间,浑然天成。井边杂草丛生,白茅、雾水葛、对叶榕等植物交织生长。井水上浮着苔藓,几根白色水管自井底蜿蜒而上,消失在碉楼旁的古建筑群中。井口上方为了安全,用钢筋焊接了一个铁架固定。井边的石壁上,还画满了取水的场景壁画。
2012年7月,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将围肚水井确定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2014年9月,最后确定将围肚水井定为光明新桥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