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西北部,一座世界一流的科学城正拔地而起。然而在这片创新热土上,深藏在其肌理中的历史印记和时光痕迹从未褪去。它们化身为一砖一瓦、一街一巷,在日新月异中,诉说着厚重的过往,守护着最初的温度,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最动情的纽带。
白花社区的碉楼静静伫立,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用斑驳的墙体述说着客家人百年来的守望。这些高约20米的碉楼,曾经是守护家园的坚实屏障。不远处,白花洞革命烈士纪念园内,6米高的纪念碑静静矗立,诉说着革命往事。一位老人说:“每年清明或重阳,我们都会带青少年向烈士献花,让革命故事一代代传下去。”
漫步公明老街,仿佛还能听到往日的叫卖声。这里是深圳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商业老街之一,曾经光明最繁华的地方。老街不远处的麦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花岗岩牌坊上“宿国流芳”四个大字,历经五百余年风雨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家族后人生生不息。
来到楼村麻石巷,光滑的石头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见证了多少代人的悲欢离合。这里不仅是深圳最早党小组的诞生地,更保存着浓厚的岭南风情。行走其间,历史的低语与科学城建设的交响乐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时光的协奏曲。
曾经飘散着甘蔗甜香的光明糖厂已焕发新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批归侨来到光明农场,种植甘蔗发展制糖业。上世纪八十年代糖厂年产白砂糖200-350吨,经济效益极高。虽然糖厂已于1993年停产,但那甜美的记忆却留在了光明人的味蕾和心间。如今,旧厂房已蝶变为文创园,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温暖着这座城市。
光明不仅拥有未来的科学梦想,也珍藏着岁月的记忆与温情。
科学城的璀璨灯火,与百年碉楼的静谧深沉,共同织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经纬。我们铭记楼村麻石巷里的革命星火、公明老街上的市井烟火、糖厂里的奋斗薪火,并非为了停留过去,而是为了让未来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实而充满力量。特区发展45年,变的是一日千里的城市面貌,不变的,是深植于这片热土的根与魂。
光明新闻记者 练洁雯/文 卢正辉 李立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