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明这片热土,历经60余载风雨洗礼的光明小学,如同一个精密的“教育传感器”,捕捉着区域发展的每一次脉动,以其育人成果反哺着这片土地的进步。从农场时代的茅草棚课堂到科学城的现代化校园,这所学校的每一次蜕变都与光明大地的改革浪潮同频共振,成为区域发展的生动注脚。
茅草棚中播撒教育火种
光明小学67年办学史,恰似一部微缩的光明发展史。
1958年,广东省农垦厅创办光明农场。同年,光明小学的前身——光明农场“场部小学”应运而生。建校之初,条件异常艰苦,几位老师在新围榕树下,凭借着双手搭建起两栋茅草棚,这便是学校最初的教室和办公室,由此拉开了光明小学的办学序幕。
彼时师生们的教学、生活环境极为简陋。老师没有宿舍,只能零散地居住在碧眼社区破旧的房子里。学校没有饭堂,他们便在各家房子旁用砖头搭起简易炉台煮饭,遇到恶劣天气,还得撑伞或戴斗笠做饭。
此外,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教师学历普遍不高。为改善这一状况,1962年,学校从广州、潮汕地区挑选了具有初高中学历的知青来校任教,后来又从惠州、龙川、河源、梅州等地引进优秀骨干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提高业务水平。
在艰苦的条件下,老师们工作敬业,常常晚上集体备课,白天相互听课、评课,努力抽出时间提升学历;学生们勤奋刻苦,师生一起奋力拼搏。
1979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光明农场决定在光明农场东区新建学校,并将其改名为“光明中心小学”。新建的学校拥有四栋两层教学楼,于198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办学条件得到初步改善。
在改革浪潮中砥砺前行
时间来到1992年,学校迎来了又一次重要变迁,搬迁至现址光明街道碧园路4号,并更名为“光明小学”。此时,光明小学兴建了一栋四层教学楼,学生人数达到千余人,专任教师30多人,教育教学质量在场办学校中名列前茅。
1994年至2004年,是光明小学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1999年,宝安区政府接管光明小学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秉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务实求真,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有荣誉为证:2000年6月,光明小学被批准为宝安区一级学校;2002年6月,晋升为深圳市一级学校;2003年4月,顺利通过广东省一级学校评估,短短三年连上三个台阶,办学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光明小学1999年增建的B栋教学楼于2000年交付使用,2002年兴建的C栋教学楼也于2004年投入使用。截至2004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达3570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2839平方米,拥有24个教学班、1332名学生、教职工75人。
校园环境的日趋完善,为师生提供了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条件。育人理念也在更新,2004年起,光明小学树立了“多维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开启了课改兴教、特色兴校的新征程。2007年,光明新区成立后,光明小学转为教育主管部门直属管理。
光明小学积极打造艺术教育、爱心教育和少先队活动三大特色项目,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一大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4年至2014年,光明小学先后获得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红领巾示范校等荣誉。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2014年9月,光明小学借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试验,开启了以“生命自觉成长”为品牌特色的办学新征程。
自2019年,光明小学又主动对标光明区打造高品质教育的奋斗目标,基于“科技·生态·幸福”光明教育理念,创新开展“1+N+1”育人文化研究,全面推动学校在管理、教育教学、特色建设、后勤服务等方面整体变革发展。
光明小学接连取得丰硕的办学成果,先后获得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校、全国校园影视教育研究实验学校、全国软式棒垒球基地学校、广东省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广东省足球特色学校、广东省科学教育示范校等众多荣誉称号。
特别是2024-2025学年,光明小学锚定“八好”课程育人体系,以高品质学校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光明湖水库”项目式培训等多元教师培训体系,推动“行走中的课堂”实践,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半天计划”等,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取得新业绩。
2025年春季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光明小学家长对2092节课的满意度达99.67%。整个学年,师生获奖366人次,其中国家级5人次、省级获奖5人次、市级获奖57人次。
其中,光明小学鼓号队荣获2025年深圳市少先队鼓号队展演活动一等奖,李源发老师的课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2024年,光明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超99%,优良率79.2%以上。
站在新的办学起点,光明小学将持续笃实创新,淬炼特色教育品牌,深入开展全学科阅读活动,创新实施“每周半天计划”,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等,不断引领学生自主成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点,办一所学生喜欢、阳光自信、全面发展的高品质学校。
光明新闻记者 龙冠斌 通讯员 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