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一个当时被称为宝安“西伯利亚”的地方,光明农场成立了。此后的60多年光阴里,这里不仅书写了一部“从荒原到家园”的奋斗史,更成为一个个传奇的诞生地。它像一位默默耕耘的造梦者,孕育出多个影响深远的品牌与故事——已实现产业化的光明鸽、发迹于五头奶牛的晨光乳业、用牛血清制药的卫光生物,还打造了一个微缩版的光明农场——光明农场大观园。
何为“大观园”?“大”意为宏大、广博;“观”意为景象、视野或观赏;“大观园”即“汇聚宏大景象的园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光明农场大观园是广大建设者60多年来投身光明、奉献光明的历史浓缩与展示,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光明农场的“大观园”。
创业拓荒
光明农场的诞生与使命
1957年9月,广东省农垦厅由原副厅长危秀英带队,派出技术员梁鉴时等几位工作人员,带着国家筹备建设农场的任务,来到宝安县选址,最终选定了公明境内的一块地,当时这里是荒山野岭,杂草丛生。考虑到国家将供给香港农副产品的光荣任务交给新建农场,就取了“光荣”的“光”字与“公明”的“明”字,共同构成“光明农场”的名称。
随着农场的建设,原本荒凉的土地,开始热闹起来。下放干部、下乡知识青年、军垦干部、上世纪60年代的印尼归侨,以及1978年在国家的关怀下,4300多位越南归侨分6批安置于光明农场,农场人数在短时间内增加至以前的两倍,越来越多人开始参与到光明农场的建设中来。
1973年,开国上将王震考察农场时,赠送了5头奶牛,为光明奶业埋下希望的种子。从那时起,一代代农场人怀揣热忱与使命,投身于这份甘甜的事业。历经数十载辛勤耕耘,昔日的小牛棚已发展成为规模化养殖的现代化基地。从最初作坊式人工挤奶,到自动化生产、万头奶牛王国崛起,光明农场衍生出来的知名品牌——晨光牛奶,成为深圳乳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世纪新篇
农旅融合开启大观园时代
时间来到21世纪。在深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市民对田园休闲、亲子教育和自然体验需求兴起,特别是众多市民表达了强烈愿望,希望能参观晨光奶牛场。
2002年,光明晨光现代化奶牛示范场建成。2003年,深圳市光明农业高科技园有限公司成立,致力于打造集农牧示范、农业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与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观光旅游区。
2005年起,在奶牛示范场的基础上,占地约500亩的光明农科大观园正式筹建,新增了桑蚕科普基地、奇异瓜果世界、特种养殖基地等主题区。在建设过程中,景区重点保留了奶牛棚舍、挤奶厅和品奶厅等具有标志性的老建筑及设施,这些核心物项宛如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农场的悠悠岁月,生动展现了其发展历程与变迁轨迹。
2007年12月,光明农科大观园(2011年更名为“光明农场大观园”)正式开园。
焕新改造
从基础展示升级为深度体验
开园之初,大观园就吸引了大量以本地亲子家庭为主的游客。随着口碑传开,越来越多探寻田园趣味的游客汇聚于此,他们的需求也在悄然升级——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看奶牛”,而是渴望“亲手触摸、亲身感知”;不再停留于“拍拍照、凑凑热闹”,而是希望“带孩子学点知识”。
面对这些新期待,大观园果断迈出升级步伐:精心打造精品研学课程,推出网红打卡景点和季节限定节庆,同时默默打磨服务细节——拓宽停车场、优化餐饮食材、升级卫生间等便民设施。2019年,大观园打造了青青草原区域,一个集科普、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景区逐步建成。
春天的樱花节浪漫满园,夏季的夜场光影节如梦似幻;游客可以在萌宠乐园与小动物亲密接触,在无动力设施中释放童心。如今,大观园已蜕变成为一个融合观赏、互动、教育与休闲的综合性体验空间。
薪火相传
双重财富点亮文化传承新篇
为了将深厚的“农场记忆”代代相传,大观园与学校携手,推出的“小小养牛人”研学活动,成为深受孩子喜爱的移动课堂。
走进奶牛课堂,孩子们可以亲眼见证机械化挤奶的生产场景,亲手喂养温顺的奶牛,体验制作牛奶皂的奇妙过程。展板、模型与专业人员的情景化演示,则系统还原了传统农场蜕变为现代农旅综合体的历程。孩子们不仅能深入了解奶牛饲养的技术细节,更能在生动的讲解中感知一代代养牛人的匠心与智慧。
可以说,光明农场为大观园留下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财富。在物质层面,完整的奶牛饲养展示体系及配套设施造就了深圳市稀缺的农牧业实体景观与研学基地;在精神层面,塑造了独特的“奶牛情怀”——既寄托了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也是深圳“拓荒牛”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
如今的光明农场大观园,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光明农场60余年发展史的缩影和见证——在这片曾经的荒原上,每一捧泥土都藏着“从无到有”的创业密码,每一个品牌都是“敢为人先”的生动注脚。
光明新闻记者 熊丹丹 通讯员 艾凡又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