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明区公明老街,每年中秋前夕,一种独特的香气便开始弥漫——金华火腿月饼的醇厚香味从新光饼家缓缓飘出,这味道已经在这条街上飘香百年。2020年,新光月饼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光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点亮这座城市味觉记忆的一盏明灯。
百年技艺
代代相传
清光绪末年,一位名叫佘泰兴的制饼师傅从东莞来到公明,开设大同茶楼,首创金华火腿月饼。这款月饼以金华火腿丝、榄仁、瓜仁、核桃、南杏、伍仁、酥姜、叉烧等12种原料精心配制,色泽金黄、内馅饱满,甜中带咸的独特口感很快征服了当地食客。
佘泰兴将技艺传授给茶楼伙计,从此,这门手艺在公明代代相传。百年时光流转,如今月饼的制作工艺依然严格遵循古法,每一道工序都保留着最初的匠心。揉面、配馅、扯皮、包馅、成型,全部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手工完成,仿佛时光在这里按下了暂停键。
老街味道
街坊情怀
在公明老街,新光饼家是街坊们心中不可或缺的中秋记忆。“吃了新光的月饼,才算过中秋。”这是当地老人常说的话。每年农历七月开始,就有许多顾客前来预订,很多人一买就是几十年。
新光饼家的掌门人陈太林总是说:“月饼不仅是食物,还是情感的载体。我们要让大家在每一口月饼中,都能尝到公明人的记忆与传承。”正是这份对“人情味”的坚守,让新光饼家的月饼在机器化时代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除了经典的金华火腿月饼,新光饼家还创新推出酥皮冬蓉翅蛋黄月饼,用冬瓜制成冬蓉,搭配咸蛋黄,清爽不腻,既保留了传统精髓,又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
飘香万里
情系四方
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新光月饼的香味也飘得越来越远。每年中秋,来自香港、湖南等地的订单络绎不绝。对于在外打拼的光明人来说,这一块月饼承载着浓浓的乡愁;对于外地食客而言,这是品味深圳传统味道的窗口。
如今,新光饼家不仅是一家老字号,还主动承担传扬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月饼制作技艺,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百年时光,一块月饼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新光饼家的炉火前,老师傅们依然用心烘焙着每一块月饼,让这份历经百年的味道,继续温暖每一个中秋,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地与远方。
这份味道,从光绪年间飘来,经过特区45年的发展,依然醇厚如初,成为深圳人共同的味觉记忆,也成为这座城市文化根脉的生动注脚。
光明新闻记者 练洁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