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意大利《神曲》的深圳文化笔记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A15版:宝安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深圳首演结束后,观众与主演亲密接触。

8月22日深圳首演现场。

文化对谈现场。

当但丁原著·意大利音乐剧《神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在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上空消散,掌声经久不息。上个周末,深圳观众在此见证了一场从地狱到天堂的恢弘旅程,亲身参与这场意大利文学瑰宝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深情对话,中意建交55周年的重要文化事件。

意大利音乐剧《神曲》的深圳之行,早已超越了一场演出的范畴,让我们跟随本报记者的脚步,从后台到前台,从对谈现场到充满活力的深圳街头,重现《神曲》在深圳的艺术痕迹。

■后台专访

《神曲》主创:

这是关于爱的故事,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

上周五晚,深圳首演开场前半小时,深圳滨海艺术中心后台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有序的气氛。在这宝贵的间隙,《宝安日报》记者与三位主创进行了一场快速而深入的对话。

作为全剧的导演,同时也是但丁的向导“维吉尔”的扮演者,安德烈亚·奥尔蒂斯是那个将文学经典呈现为舞台艺术的核心人物。当被问及将一部700年前的巨著搬上舞台的最大挑战时,他说,“挑战在于原著篇幅宏大且角色纷繁。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将它浓缩进一部音乐剧的体量中。这绝非易事,我们花费了数年时间,动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艺术手段,音乐、舞蹈、前沿的视觉技术,当然,还有演员。”

如何让这部中世纪史诗与当代中国观众建立连接?奥尔蒂斯的回答充满了普世的温情:“这部剧的核心,讲的是爱。我们寻找爱,希望被爱,也会为爱受苦。这是但丁的故事,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年轻人与年长者的区别,也没有意大利人与中国人的区别。”

扮演但丁的安托内洛·安吉奥利洛在舞台上要亲历从地狱到天堂的巨大情感跨越,作为承载情感的载体,该剧融合摇滚、流行与歌剧,对此他给出了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美食比喻。“我并不认为存在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唯一的风格是‘经典’,这是作曲家奠定的基调。但我们在这个基调之上,添加了许多不同的‘调味料’。”安吉奥利洛将这次音乐体验比作一顿丰盛的中餐:“米饭是主菜(经典风格),但我们可以搭配特别辣的菜肴——这就像是《地狱》篇的摇滚元素;也可以搭配比较温和的菜——就像《炼狱》;最后还有经典的小甜品——那就是《天堂》。”

贝雅特丽齐是诗人但丁的女神,也是《神曲》中神圣与光明的化身,一个近乎完美的符号。扮演者米里亚姆·索玛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为这个符号注入人性的温度。她的方法朴素而深刻:“我做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我从文本开始。在《神曲》中,其实并没有对贝雅特丽齐非常准确的性格描写。”索玛分享道,“因此,我必须去阅读但丁其他的作品,比如《新生》,并按照导演的指示,希望通过我的演唱,赋予天使般的她真实感。尽管但丁将她放置在天堂,但她首先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这正是但丁能够穿越幽暗森林的根本原因。我希望通过音乐,首先深深地触动我自己,然后将这份感动传递给观众。”

■文化对谈

不止音乐剧

在深圳首演前夜,剑桥大学但丁研究博士生、《神曲》巡演文化顾问宋若词与知名作家、宝安日报社编委王国华,以学术与在地双视角展开对谈。这场主题为“不止音乐剧”的文化对谈为这部音乐剧奏响了思想的序曲。

王国华从中国“十八层地狱”的传说谈起,指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是人类共通的母题。而与中国传统戏剧常见的劝世教化不同,《神曲》的颠覆性在于它更侧重于“审视自我”。这种深刻的内省,在中国文学史上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真正大规模开启。

宋若词的导赏以深度又轻松的方式将一部世界名著还原为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她将地狱篇中保罗与弗朗切斯卡的悲剧比作12世纪的《甄嬛传》。贵族少女弗朗切斯卡(甄嬛)为政治联姻嫁给丑陋领主(雍正),却爱上丈夫英俊的弟弟保罗(果郡王),最终双双殒命。这个绝妙的类比引来全场会心的笑声。

宋若词还分享了但丁作为“文艺复兴先驱”的诸多创举:他打破神话中“生者与亡魂无法触碰”的禁忌,让维吉尔牵起但丁的手,这正是“以人为本”精神的先声;他放弃高高在上的拉丁语,坚持用佛罗伦萨方言写作,将知识与救赎的权利交还给普通人。

作为一名创作者,王国华在回应观众提问时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追问:《神曲》这部数百年前的作品早已将对自由、道德和自我约束的思考置于核心,它也启发着今天的我们去追问:下一个颠覆人类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新时代神曲,会是什么样子?

■文化交流

《神曲》剧组闪现深圳街头

登台之前的几天里,剧组成员们漫步深圳,进行了一场双向的、充满惊喜的文化探寻。

在世界之窗,演员们在微缩的罗马斗兽场前即兴高歌,交相唱响经典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与中文歌曲《世界赠予我的》。主创表示:“我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爱,希望也能给深圳观众带来爱的感受。”

在游览前海的过程中,剧组主创们对这片土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深表共鸣,认为这与但丁冲破中世纪桎梏的革新意志遥相辉映。当他们登上嘉里中心顶层,俯瞰这座生机勃勃的海滨城市时,导演奥尔蒂斯发出由衷的赞叹。

他将对深圳的印象总结为三个词:未来、春天、可能。“我感觉‘未来’就像‘春天’的味道一样,弥漫在空气之中。”他说,“深圳给予了年轻人非常多的支持,让他们可以在这里创业,如同花朵般绽放。这是一个极度现代化,却又能与环境、与绿色保持惊叹平衡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

一个有趣的文化巧合是,《神曲》巡演文化顾问宋若词发现,但丁在其著作《飨宴》中,曾慷慨地将青壮年期划定到45岁,这与深圳将青年人才补助政策覆盖到45岁的规定不谋而合。700年前的诗哲与今日的城市规划者,竟在“何为青年”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记者手记

享受经典的最佳状态

有人说,经典就是所有人都知道,却鲜少有人读过的书。但丁的《神曲》是毫无疑问的经典,但因时间、语言、文化背景上的距离,对于许多中国读者,它也是相当陌生而有距离感的。当意大利原版音乐剧《神曲》于深圳上演,“但丁”“地狱”“文艺复兴”这些词汇出现在这座以务实、高效著称的城市时,人们心中难免会升起一丝敬畏,以及“我能看懂吗”的惶惑。

然而,在主办方举办的演前对谈与导赏——工作日晚上仍有四百多人报名,记者见证了这道无形的墙壁是如何开始消融的。剑桥大学但丁研究博士生宋若词用一种近乎闲聊的口吻,将但丁还原为一个爱而不得的少年,将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中世纪爱情悲剧类比为《甄嬛传》。我看到身边许多观众紧绷的肩膀放松了下来。经典,在这一刻卸下了它沉重的学术外衣,露出了内里柔软的一面。

我听到了观众席许多直接而敏锐的提问:“这部作品关于救赎的主题,对今天的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将它的智慧,应用于当下的生活?”

这或许就是深圳这座城市与经典相遇的独特方式。今天的观众与读者不打算被一部伟大的作品教化,而是主动地、带着某种实用主义的好奇,与它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探寻这部古老史诗与此刻生活的连接点,从中汲取能够滋养当下的精神力量。

当舞台大幕拉开,摇滚乐的嘶吼撕开地狱的沉重,空灵的咏叹调引领灵魂向天堂飞升,隔阂进一步消融。音乐、舞蹈与舞台的整体呈现成为这场对话最直接的语言,它绕过了所有复杂的历史注释,将但丁那场伟大的精神远游转化为一种可以被直接感知的、强烈的情感体验。

我想起了卡尔维诺的那句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这样一部音乐剧或许为许多初遇《神曲》的人创造了那个“最佳状态”。在这里,我们并非只是看了、听了一部经典,而是真正地走近了它,并最终与它达成了和解。

本版文字:宝安日报记者 罗慧怡 通讯员 林泽君

摄影:宝安日报记者 张彩玲 罗慧怡 通讯员 林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