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别怕,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讨厌你。当爱恨情仇交织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气度和修为。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登基后,宴请故乡亲友。共坐畅饮独少一人,就是他的邻居李阳。
当年石勒地位卑微时,多次与李阳为争夺沤泡麻秆的池塘而互相斗殴。这次石勒请客,李阳不敢赴宴。石勒对各位父老乡亲说:“李阳是位壮士,过去争沤麻池的事,是我作为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现在我包容天下,广纳人才,‘布衣之恨’不足为念,我怎么会记仇呢?”于是急召李阳共饮,并拉着他的胳膊说:“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我从前受够了你的重拳,你也挨够了我的狠手。“老拳”“毒手”一笑泯恩仇,随即李阳被任命为参军都尉。
石勒不计前嫌,韩信不念旧恶。
“胯下之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霸凌故事。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史记·淮阴侯列传》的细节刻画让人感叹司马迁笔力如刀,更感叹时光前进了2000多年,人性中的恶丝毫没有改善。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威逼韩信出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就这么几个字,把韩信受到的伤害、心有不甘和死死盯住施暴者的脸以及被迫从裤裆下爬过去,匍匐在地上低头暗自饮泣的经过,刻画得入木三分。
韩信封王后,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他告诉各位文武官员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韩信和石勒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对待曾经侮辱过自己的人,都夸赞为“壮士”,还都给官做。从动机上来分析,这样做是塑造形象和自我证明,说明自己过去的隐忍和今日的宽容一贯正确。
现在来看,他们的做法缺陷相当明显。隐忍和宽容都没有错,错的是不该对霸凌者添加“壮士”的标签,错的是现场有能力出手制止的人保持沉默,错的是舆论环境对弱小者给予庇护的缺失。
有一个狠人与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故李将军”是也。
李广犯错当斩,被撤销一切职务,通过缴纳财物抵免死罪,被贬为普通百姓,在家赋闲。有一天夜里,他带着一个随从出城与人喝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高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强行让李广露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大举入侵,汉武帝召见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要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至军而斩之”,到了军中一刀就把他砍了。
霸陵尉不让李广进城,执行的是国家宵禁的法律,是职务行为。如果有不足之处,最多是没有给李广足够的礼遇,没有柔性执法,如果还要加上一条,就是执行公务时饮酒。无论如何,罪不至死。
从这件事上来看,李广有泄私愤,图报复之嫌。度量小,睚眦必报,不厚道,缺少胸襟与格局,这大概就是史上名将总也绕不过的死结,也是普通老百姓怎么也过不去的坎。
是原谅亦忧,不原谅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强大者来说:你不愿意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不要怎么对待别人。对弱小者来说:你愿意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如此,社会上大部分的戾气可以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