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谁在弹奏北宋灭亡的序曲?

日期:08-24
字号:
版面:第A15版:伶仃洋·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远人

发生在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导致享国一百六十七年的北宋王朝覆灭。后人不乏以为是宋太祖赵匡胤制定的“重文轻武”的国策所致,但政策的制定决非没有缘由。就中国历史而言,历代开国皇帝最绞尽脑汁的就是要找到江山永固之法。当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开国立宋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抓到手上,目的是为防止武将尾大不掉,依样画葫芦夺权。跨宋仁宗和宋哲宗两朝名臣范祖禹在《上哲宗论曹诵不可权马军司有二不可》中对其益处说得一清二楚:“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年无兵变也。”从这里看,赵匡胤传给后世的“祖宗家法”为大宋一朝提供了异常稳固的政治基础。

北宋灭于金国的原因何在呢?

元代脱脱撰《宋史》时说了句冷冷之言,“宋不立徽宗,不纳张觉,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这就将宋亡的内因外因一并说了出来。

先说内因。宋徽宗赵佶能登基完全是因为意外。当时没有谁能料到,宋哲宗赵煦会在青春鼎盛的二十五岁驾崩。因其未留子嗣,朝中向太后不顾宰相章惇以“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之言为谏,力主端王赵佶登基称帝。是为宋徽宗。

作为史上有数的风流皇帝,赵佶对政事的兴趣远远低于对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奇花异石、飞禽走兽的喜好,这就导致他的精力不在治国理政之上,朝中大权遂到了北宋第一奸臣蔡京之手。如果赵佶仅仅信任奸臣倒还不见得就成为亡国之君,事情坏就坏在赵佶和宋太宗赵光义一样,是兄终弟及,庶子登基,心里多少不那么踏实。他也就和宋太宗一样,想以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不朽功绩来建立个人威望。当他眼看女真崛起,辽国江河日下,遂撕毁宋真宗百年前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与之夹攻辽国,以此收回燕云十六州。赵佶唯独不会去想,一旦辽国灭亡,宋、金边境就将直接接壤,大宋再无任何缓冲屏障来阻挡金军的铁蹄南下。

事情也果然如此,宋、金两国虽缔结盟约,但征辽时已看出宋军无能的金国有了另外的打算,除同意将燕京地区划归大宋外,其他地区拒不交割。双方经你来我往的数次磋商,金国同意再追加六州归宋,条件是大宋将原来给辽国的岁币转付金国外,还得增加每年一百万贯的“代税钱”。

事情发展到这里时,金国还找不到理由挥师南下。

但是很快,两国冲突的外因出现了。核心人物就是脱脱说到的“张觉”。

张觉系辽国辽兴军节度副使。当辽国在金军攻击下,最为精锐的八路大军尽覆,唯张觉的平州军实力尚存。当他得知辽主耶律淳于保大二年(1122)七月驾崩后,心知辽国必亡,遂投降金国。金国封其为临海军节度使,知平州(今辽宁省辽阳市)。但张觉很快得知,他原本以为阵亡的辽主天祚帝耶律延禧收兵复振于松漠(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北部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大有与金国再决雌雄之势,不觉蠢蠢欲动。

张觉僚属尽为辽人,自有复国之想。当时便有人以“公能仗大义,迎故主图兴复”之言相劝,并称万一不济,还可南下投宋。张觉遂下定归辽之心,将已降金的辽相左企弓等四人斩杀,复用辽国保大三年(1123)年号。当大宋闻知后,认为“平州自古形胜之区,地方数百里,带甲十余万,觉文武全才,若为我用,必能屏翰王室”,同时担心张觉若迎回耶律延禧,难免有肘腋隐患,便密谋趁金国东征耶律延禧时,说动张觉归宋。果然,在宋燕山宣抚使王安中的劝诱下,张觉于宣和五年(1123)六月举平州来归。

金主完颜晟得知张觉叛金降宋,勃然震怒,即遣第十一异母弟完颜阇母率三千铁骑前来征讨。张觉亲率大军于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老城区)迎战。完颜阇母见张觉兵强马壮,不战而退,却在城门上留下“今冬复来”四字。张觉认为已取得大捷,狂妄不已。赵佶闻捷后大喜,下诏升平州为泰宁军,封张觉为泰宁军节度使。喜不自胜的张觉出迎使者甚远,竟被突袭而来的金军截断归路。张觉弟弟见势不妙,赶紧献营州投降。当金军再陷平州后,即要求燕山宣抚使王安中交出躲入其甲仗库的张觉。

王安中虽不愿交人,但一来宋、金盟约尚在,二来金人态度强硬,被逼到墙角的王安中急中生智,找到一貌似张觉的人斩首送去金营。但金人认出并非张觉,当即说道:“若不与我,我自以兵取之。”王安中再无退路,只得将张觉斩首,函首再送金营。

事情看似以宋方的忍让满足了金国的要求,但在金国那里,张觉的平州之变已经提供了“大圣皇帝与赵皇跨海交好,各立誓书,万世无毁。不谓贵朝阴纳张觉,收燕京逃去官民,本朝屡牒追还,第以虚文见绐,今当略辩是非”的南下借口。

伴随金军马蹄腾起的万里烟尘,历史就此拉开了“靖康之变”的序幕。前不久去世的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称历史充满偶然,在今天回头去看,北宋之亡,便是这几桩看似偶然的事件,从中折射的,我倒不以为是什么必然,而是一些个人性格,当他们处在历史转折关头时,是什么性格就决定什么命运。只是赵佶也好,张觉也罢,他们唯一未能想到的,是他们的性格决定了天下人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