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中学七(8)班 王悠然 指导老师:孙莺
我的故乡在桂北的偏远山村,学龄前的我曾在那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
我的乡情,藏匿在那一碗热气腾腾的初榨红油米粉里。每次回到家乡,奶奶总会给我煮上那么一碗粉。细细长长的粉条泡在红油里,带着肥的肉末漂浮着,花生、蒜末、香菜、泡椒热热闹闹地挤在碗中,馋得我流口水。那一双常年忙农活的粗糙大手端着一个光洁的陶瓷大碗,载满了温暖:“妹妹,饿了吧,快吃快吃。”乡情,是这样一碗米粉,回味无穷。
我的乡情,环绕在那一个简陋温暖的炉火旁。冬日,桂北山区的温度低至几摄氏度,那寒气似乎浸入房屋的每块砖里,渗入人的骨里,哪怕关着门窗,风也不知从哪钻进来,冷得人直发抖。每年寒假回去,炉火便是我的救星。一个锈迹斑斑的铁架下,几根干燥的木柴,一团温暖的火焰烧得柴火噼噼啪啪作响,家人围坐在火堆边烤火。我恨不得一天都待在火堆边,奶奶说,小心把我熏成和腊肉一个色。看着火架上方挂着的那排黢黑的腊肉,我想,才不会黑成那样哩。乡情,是这样一堆炉火,温馨美好。
我的乡情,绽放在夜空那一场烟花中。过年时节,老房子斑驳的墙砖上贴着春联,门口的桂树枝上挂着红红的小灯笼,而最令我激动的,莫过于晚上的烟花了!大城市过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虽然环保干净,却总感觉少了些味道,而农村的过年,要的就是红红火火。吃完年夜饭,烟花已迫不及待地登场,零零散散,虽不壮观,却也绚丽。等到了十二点,整个村子的鞭炮声震天响,像极了我回乡的雀跃。乡情,是这样一场烟火,灿若明星。
乡情,在琦君笔下是那场香气四溢的桂花雨,在余光中眼中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于少年的我,是那一碗红油米粉,是那一团温暖炉火,是那一场绚烂烟火……
编辑点评 小作者以米粉、炉火、烟花这样的具体事物写乡情,兼顾味觉、触觉、视觉,让乡情可亲可感。语言清新流畅,偶尔点缀幽默,情感真挚、十分有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