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个饭局,坐我边上的是一位姓顾的先生。朋友介绍他的时候一脸的仰慕。顾先生是个传奇人物,从一所普通的高校毕业后,转战多家大公司,如今已经是上市公司高管。
当我问起顾先生的成功之道时,他沉思了一下说,我总是选择最难的那条路走。
然后,他讲起了他的人生履历。听起来顺风顺水,也许,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只不过春风得意的他,再说当年时,全是豁然。
顾先生刚毕业入职时,办公室角落堆着一摞无人问津的旧档案资料,蒙着厚厚的灰。
一天,经过此处的领导询问谁愿意接手整理时,空气瞬间凝滞了。
顾先生举起了手,同事们的目光中透出惊讶,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笑。
从此他便深陷其中,资料纷繁杂乱,日夜颠倒,泡面凉了又热,热了又凉。他埋首于故纸堆中,指尖沾满尘埃,眼睛熬得通红,仿佛陷于一片混沌的沼泽。数月后,当领导需要一份关键合同记录时,众人翻箱倒柜,唯有顾先生抬手便准确指出位置——这堆曾遭冷遇的“废纸”,竟意外成了他职业生涯里的第一道微光。
经此一役,顾先生竟隐约悟得:原来真正的能力,常常是被委屈艰难撑大的。
几年后,顾先生已小有成就,面前又铺开两条岔路:一条是安稳熟悉的部门主管,另一条则是接手一个濒临解散的棘手新项目。他想起过去档案室里的孤灯,想起那句无人理解的“我来”——这一次,他依然选择了那条荆棘丛生的小径。那个新项目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同事们纷纷摇头,不理解他的自寻烦恼。
新项目团队人心涣散,目标模糊不清。顾先生带领大家从一片狼藉中重建秩序,无数个夜晚办公室灯火独明,如同汪洋中挣扎的一叶小舟。他细细梳理流程,重新界定职责,逐一化解矛盾,最终竟将这支散兵游勇捏合成能征善战的队伍。他亲历了无数次僵局与争吵,却也目睹了大家由沮丧到振奋的蜕变。
在他的努力下,新项目的发展轮廓逐渐清晰。在项目起死回生之际,他豁然明白:所谓“安稳”的职位,看似风平浪静,却可能暗藏了最大的风险——那停滞不前、令人日渐麻痹的安逸,才是真正吞噬生机的深渊。
又过了若干年,顾先生已跻身公司高管。一次并购决策会议上,多数人倾向于稳妥方案,顾先生却力排众议,提出一个大胆却阻力巨大的构想。反对的声音如浪涌来,他顶着压力,反复推演、测算,一遍遍打磨方案,最终以严密的逻辑和前瞻的洞见说服了董事会。
尘埃落定后,有人私下问他:“何苦一次次与安逸作对?”他凝视窗外都市的万千楼宇,语气平缓却蕴含力量:“真正的艰难,不在披荆斩棘之辛劳,而在打破思维之茧的勇气——那是智慧在暗夜中的艰难突围。”
如今顾先生伫立于办公室明净的落地窗前,俯瞰着城市流动的脉络。回顾这二十年蜿蜒的足迹,他的每一步都刻意避开了容易的缓坡,而是执拗地踏向了陡峭山脊线。
那些看似平坦的道路,实则可能缓慢地磨平了我们的棱角与锋芒;而真正向上的路途,恰恰以它艰险的坡度标识出前程的高度。
当命运的岔路口再度于雾中显形,不妨默念:难走的路,从来都是上坡路——生命真正的开阔处,正深藏于你一次次拒绝平坦、迎向陡峭的抉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