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白石龙灯火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C06版:重磅       上一篇    下一篇

阳台山胜利大营救纪念碑。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本版图片由蔡维泽提供

在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社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的现代化都市景象。然而,当人们放慢脚步,深入探寻这片土地的过往,一段惊心动魄且意义非凡的红色历史便会徐徐展开。80多年前,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这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邹韬奋、茅盾等众多爱国民主人士与文化人士在躲避日军搜捕后,从敌占区香港成功脱险,而白石龙便是他们脱险后的第一站。

近日,记者走进白石龙社区,踏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去重新寻访那段激荡人心的红色历史,探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江游击队创造的历史奇迹,以及为何隐蔽在高山密林间、仅有数十户人家的白石龙古村,会成为文化名人眼中“希望”的代名词,还有这段红色故事如何在今日依然深深浸润人心。

战火突起:文人深陷险境

1941年12月8日(当地时间12月7日清晨),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即,日军以“闪电战”之势进攻香港,1941年12月25日,香港宣告沦陷。这一事件使得大批滞留香港的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尤其是皖南事变后,一批文化人士与爱国民主人士聚集香港,开展抗日宣传和民主活动,对全国人民和海外同胞产生巨大影响。然而,香港沦陷后,他们的处境急转直下。日军挨家挨户搜捕爱国民主人士和抗日志士,限令旅港文化人到“大日本军报道部”或“地方行政部”报到,否则“格杀勿论”。

危机时刻,中共中央迅速作出部署。在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内,一封来自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急电复原件,带领观众回到那段烽火岁月。从1941年12月8日到12月下旬,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南方局多次电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等人,要求想尽一切办法,趁日军立足未稳,尽快营救困在香港的文化人士。

接到指示后,中共粤港两地的各方面领导人迅速行动起来,一场关乎中国文坛半壁江山命运的紧急大营救就此拉开序幕。

白石龙村:希望曙光初现

1942年1月9日夜,秘密大营救进入关键阶段。邹韬奋、茅盾夫妇、胡绳等20多名文化人士,作为第一批撤离人员,扮作“难民”,在交通员的带领下,登上停靠在铜锣湾避风塘渡口的三艘小木艇,踏上了逃离侵略者魔爪的路程。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名誉馆长朱赤介绍,大营救的撤离路线分为水路和陆路两条,其中,大多数文化人士在游击队的护送下经陆路离开香港。他们先从港岛乘船到九龙,再从九龙经青山道,越过大帽山到达元朗十八乡,渡过深圳河,然后翻过梅林坳,到达游击队根据地白石龙村。

白石龙村虽地处偏远,却因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游击队的“战略中枢”。据《宝安县志》记载,该村“靠近日伪据点但地形复杂,高山密林环绕,易守难攻”,因此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指挥部、宝安县委均设于此。对于历经生死跋涉的文化名人而言,白石龙更是“希望的代名词”——据《曾生回忆录》记载,茅盾在白石龙吃过村民精心准备的饭菜后感慨:“这顿饭吃得真痛快,比什么八大八小山珍海味更好,永远也忘不了。”

村民齐心:守护文化火种

为保障文化人士的安全与休整,白石龙村民与游击队展开了一场“全民守护”。当时,游击队在村后山林用竹竿和茅草搭建了数十间“山寮招待所”。这些草寮隐于密林深处,避开了日军常走的山路,成为文化人士短暂停留(短则十几天,长则三个月)的“安全港湾”。

白石龙村民的守护智慧与勇气,在细节中熠熠生辉。1940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王作尧率领第五大队创建阳台山抗日根据地,总指挥部就设在白石龙村,并在村后的密林里建立了医院、军械修理所、粮站、电台、报社等机构。与此同时,日军不断上门扫荡,破坏耕作生产,白石龙村也人心惶惶。“村民在插秧,山坳顶的日军哨所直接往农田里开枪。白石龙旧村门楼没修复前,还能看到很多枪孔。”蔡启培老人回忆。正是在这样的紧张形势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组织起抗日自卫队、妇女会、担架队等游击力量,仅白石龙这座小村庄就活跃着多支抗日队伍。

村民的守护更体现在具体行动中:游击队员的枪支弹药曾被村民藏在家中炉灶下方,上面铺一层禾秆巧妙伪装;日军搜查时,有村民毫不犹豫站出来认领游击队员为“儿子”,以亲情为掩护保护同志安全……村民们还常翻山越岭到东门或龙华墟市卖柴,用换回的钱购买药品、绷带、盐、鱼等紧缺物资,全力支援营救行动。

历史回响:灯火永续传承

经过多方努力,历时半年多,最终成功救出800多名文化界进步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他方面人士。茅盾将其誉为“抗战以来(简直可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朱赤在纪念馆讲解中强调:“被营救的文化人中,许多后来成为新中国文化界的精英。他们在白石龙停留期间,还曾为游击队队员举办文化讲座,丰富了战士们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这次大营救没有牺牲一人、没有一人被捕,是东江纵队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更是挽救了新中国的‘文脉’。”

八十多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白石龙从当年的小山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区,白石龙村所在的龙华区也成为深圳地理中心和城市发展中轴。然而,那段隐秘而伟大的历史,却如同白石龙村夜晚不灭的灯火,始终照耀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龙华新闻记者 王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