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两点的阳光倾泻在街心公园篮球场,红色锥形桶组成的S形赛道泛起微光。饿了么骑手唐毓佳压低车身顺利通过赛道,围观人群的喝彩声瞬间炸响。
这场名为“欢乐骑缘”的技能竞赛,恰似福城街道大水坑社区“骑手友好”项目的盛夏交响——从急救培训的严谨专注,到生日会的开怀欢笑,再到此刻赛场上的激情绽放,大水坑社区工联会用三场主题活动串起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提升之路,这也是大水坑社区续写“骑手友好”的温暖注角。
赛场
职业本能的荣耀绽放
比赛当日下午两点,30名骑手在起跑线前摩拳擦掌。
赛程设计直指职业核心能力:障碍骑行区,红色锥形桶排成S形弯道,骑手需以自行车替代“小电驴”穿梭其间。骑手杨本车身轻斜压出完美弧线,“早晚高峰钻窄巷的功夫全用上了!”精准投递靶圈前,小象超市骑手朱锦锋全投中,包裹准确投送到中心3分区;最激烈的喝彩献给慢骑竞技——0.5米宽赛道上,王保平屏息控车30秒,轮胎压线毫厘不差,“雨天防打滑就得这么稳”。
赛后,社区党委、工联会班子走进赛场,为优胜者送上颈部按摩器、智能手环等职业适配奖品。社区工联会主席潘利还现场讲解奖品的用法和功效:“按摩器能缓解颈椎劳损,手环守护夜间骑行安全,希望我们能为大家解决些实际问题。”
回响
温暖记忆的接续传递
赛场那边的暖蜂驿站里,墙上照片记录着项目足迹:急救培训中,骑手练习心肺复苏的凝重侧影;生日会上,众人手捧鎏金相框的灿烂笑脸;此刻技能赛终点线前,王保平振臂高呼的夺冠瞬间。
“相框就挂在我家床头。”美团骑手蒋燕军指着生日会照片说。两个月前那场聚会中,他抽中的蔬菜盲盒附有“717骑士节快乐”手写卡,“社区连游戏都贴着我们的日常。”更让他触动的是生日会后建议落地的改变:社区协调物业开通的配送通道,让他月均超时率下降70%。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社区氛围——这两年来,骑手归属感测评提升32%,骑手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居民邻里帮扶的频次显著增加。“以前送完货就走,现在路过驿站总会进来搭把手。”美团骑手小赵的感慨代表众人心声。
深耕
“四个友好”的治理温度
2024年初,福城街道大水坑社区、美团(深圳)党委、美团大水坑站点共同启动华南首个“骑手友好社区”。时至今日,从急救培训到生日会,再到技能竞赛,大水坑社区工联会已构建起“信息、设施、人际、制度”四大友好深耕骑手服务:
信息友好:绘制线上线下“骑手友好线路图”,标注楼栋入口、便利设施等221处关键点位,同步至骑手APP优化配送路径;
设施友好:建设3个暖蜂驿站、1个骑士加油站及13个友好园区,提供休憩、充电服务,增设14处停车位、7个送餐架,布局79处充电桩(2216口)及27处换电柜(454口),织密“15分钟关爱圈”;
人际友好:联动34家爱心商铺提供“暖蜂窗口”,常态化配送爱心餐,开展子女托管、心理减压课堂及节庆关怀活动,组织交通安全、急救培训,增强骑手归属感;
制度友好:建立“党建带群建”机制,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组建500人的“骑手志愿服务队”,推行“积分银行”,以服务换积分激励参与治理,签署《三方共建备忘录》,形成街道-社区-平台-物业四方联络机制。
“所谓‘骑手友好’,是让他们从服务提供者变为社区共建者。”潘利指着党群服务中心的“骑手积分榜”——参加公益活动加20分,上报社区安全隐患加20分,可兑换充电宝或电饭煲等实用物资。这种将职业价值转化为社区认同的探索,正吸引龙华区多个社区前来“取经”。
当驿站暖灯次第亮起,王保平将按摩器装进外卖箱:“明天带着它继续跑,肩上担着家的生计,也载着社区的暖意。”在福城大水坑社区,这一场持久的“骑手友好”行动仍在继续。
龙华新闻记者 黄晓华 通讯员 刘惠怡/文 记者 陈建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