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和亮
最近每天晚间都会听一段英文朗读节目,聆听之余,不禁让我想起了读初三时教我们英语的周老师和那段学习的快乐时光。
周老师在南方城市的一所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多年,后选择回乡发展,来到我们学校担任英语老师,负责初三(1)班和初三(2)班的英语教学,我们是他带的第一届学生。
记得周老师来上第一节英语课时,居然连教学课本和教具都没带,两手空空来到教室。这让我们感到诧异,觉得这个老师不一般。上课前,周老师先用英语作了自我介绍,并简单讲述了他在南方城市的工作经历。随后让每个人上台作自我介绍,形式不限,内容不限,中英文都可以。班里几个英语成绩较好的同学自告奋勇,每个人介绍完毕,周老师都会进行简短的点评。但是之后就再也没人上台了,这令场面有一点点尴尬。“Who wants to try(谁想来试试)?”周老师大声问道。“大家不要害怕出错,要敢于尝试。”周老师继续说。相比被动点名,自己上台的效果完全不同。在周老师的鼓励下,每个人都上台作了自我介绍,不同的形式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课堂气氛轻松而又愉快。下课铃声响起,我们意犹未尽。
与其他老师不同,周老师上课前会把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出成试题,以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呈现。课堂上,周老师注重互动,提出问题后,依然是那句:“Who wants to try?”无需周老师翻译,我们早就明白了意思。大家主动举手回答,即使回答错误也不用担心会挨批评,周老师会细心地纠正错误,让我们知道错在哪里。一节课即将结束,周老师将小黑板挂在大黑板旁边,让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答案。无需举手,直接上台。我发现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也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写下了答案。周老师让每个人记住自己写的答案,他开始认真讲解题目。每讲完一题,周老师让答对的同学举手,带着他们竖起了大拇指,齐声喊道:“Very good!”这样的场面前所未有,同学们都渐渐变得自信起来。
学校举办初三年级英语作文比赛,其它班级挑选英语成绩优异的同学参赛。课堂上,周老师把比赛的事情说了,再次重复那句老话:“Who wants to try?”我们纷纷举手,异口同声地回答:“Let me try(让我试试)!”最后,这次比赛属周老师所带两个班级参赛人数最多,在其他老师看来,那是去凑热闹的。虽然获奖的是英语成绩最好的那几个同学,周老师却认为主动申请参赛的同学都是最棒的。他在黑板上写下了“敢于尝试,不怕失败,才有可能成为强者”的英文,并带着我们一起大声朗读。
虽然,我与周老师相处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他经常说的那句“Who wants to try?”却始终激励着我。每当工作中领导问谁愿意接受挑战,我都会习惯性地回答:“让我试试!”这种周老师带给我们的思维惯性,已经变成骨子里的能动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