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宁安
《春日自赎》是发表在2025年7月6日《宝安文学》上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八零后青年作家林以昼。吸引我的首先是这个充满遐想的标题。关于“自赎”,我怕自己理解有误,先查了一下词典,词语解释是“自己弥补罪过;自己赎罪”。引证解释有以下三条:
一是以资财入官赎罪或立功以赎罪。出自两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二是泛指自赎其罪。出自宋代曾巩《进太祖皇帝总序状》:“仰负恩待,无以自赎。”三是自行解脱。出自唐代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阁下若能荡涤痕累,洞开嫌疑,弃仇如振尘,爱士如救馁,使恃才薄行者自赎於烦辱,以能见忌者骋力於通衢。”
确定了“自赎”的含义后,我带着“春日那么美好,为何要‘自赎’?”这个疑问,开始阅读这篇文章。全文如同作者在自言自语,讲述一个多雨的春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描写了小区的植物和动物,窗外的马峦山,以及离职后的生活状态。文章中还有很多表达内心矛盾的思绪,让我想到一句古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读第一遍,整体感觉到作者对这个多雨的春日抱着不满,或者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怀疑。而我再看一遍全文,似乎作者又没有做错什么,不需要“自赎”。
当第二遍读到文章最后一句“我终于决定在夏天来临之前,放过自己”,我再对照“自赎”一词的引证解释第三条,终于恍然大悟,作者的“自赎”指的是“自我解脱”。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并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读者对文章的重构。
这一篇文章让我深有同感。两年前,我的生活状态和作者文章中讲述的大体相同。那是2023年5月,我所在的工厂搬离深圳,我失业了。我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蜗居了三个月,天天投简历、看书、码字、吃饭、睡觉,早晚出门,偶尔坐车去面试。
这看似自由的日常生活,却随着日子的推移,让我内心恐慌,对外界的一切都很敏感。比如,小巷子路口总是有几个“摩的”师傅在等客,他们时常盯着从小巷子走出来的人,包括我。我就感觉他们一定在我经过后议论,“这个人怎么不上班呀?”还有,我几乎天天早晚去附近的公园快走锻炼身体,我感觉公园的清洁阿姨也常常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似乎在内心问:“这个人怎么这么闲呀?”一个人脱离了持续二十几年的正常的工作状态,开始时是彻底放松,可随后就是焦虑、失眠,害怕与人交流,一天天地胡思乱想起来。
这篇文章中有几句话直击我的心房。比如“以一顿晚饭结束这场莫须有的悲伤”,这样的状态,我经历过,一个人与社会脱节久了,真的会产生莫须有的悲伤。
又比如“人生如果能够重来一次,兴许就不会把日子涂抹得这般晦暗”。作者的这个感慨用在那时的我身上再贴切不过,我就不止一次回忆自己的打工之路,有许多次很好的选择,都被我一次次放弃,或者说没有去努力争取,在工厂里耗去了最好的二十年光阴。直到三个月以后,我再次找到工作,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也就从那种命运无法掌握的焦虑里走了出来。
我感觉自己也可以写这样一篇“自赎”的文章。或许这就是一篇好文章引起的“共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