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理性与情绪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A11版:宝安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伯斯

你能想象吗?你依然拥有清晰的记忆、流利的语言、严密的逻辑,但你却不再是你自己。你好像成了另一个人,一个家人朋友都有点认不出的性格暴躁、冲动、无法自控的陌生人。

这并非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1848年铁路工人菲尼亚斯·盖奇的真实遭遇。一场爆破事故中,一根长铁棍从他的左下脸颊刺入,穿越左眼后方,再从额头上方头顶处穿出脑壳——没错,一根长110公分、半径3公分的铁棍,完整地从他的脑子里穿过去了!

盖奇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甚至记忆、语言、逻辑推理,统统在线。但问题来了,他再也不是那个精干聪明、精力充沛,举手投足颇有魅力的工头,变得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情绪失控,不顾社会道德,也无法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很奇怪,明明注意力、知觉、记忆、语言和智力等几种“高级”心理功能完好无损,可以应对抽象的逻辑问题,也有社会习俗和伦理规范的相关知识,盖奇却无法作出对自己有利的“理性人”决策。他的决策缺陷只有一个明显的伴随现象:情绪感受出现了问题。与此同时,他似乎也永远失去了部分自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如果我们的决策并非纯粹的逻辑演算,那是什么在背后指引我们?在1994年出版的《笛卡尔的错误》中,安东尼奥·达马西奥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概念:躯体标识器假说。

根据对历史上盖奇事故与其他脑部受损病人的研究,这位神经科学家认为,在做出选择时,身体会先于大脑给出信号。这些信号,可能是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胃部紧张,或是心底涌起的一丝温暖。它们并非无意义的生理反应,而是情绪在身体上的“标记”,帮助我们迅速评估风险、做出直觉上的明智判断。

我们所说的“第六感”或“直觉”,其实正是这种身体与情绪协作的产物。我们的理性思考,早已被这些无声的“标记”悄悄地影响和塑造。

这样一本讲情绪、身体与推理能力之间关系的书以“笛卡尔的错误”命名,正在于笛卡尔身心二元的观点影响颇深,即使如今我们已经在“抑郁症躯体化表现”等词中隐约了解了一些情绪与身体的联系,在脱口而出“要冷静,要理智,别让情绪冲昏头脑”“理智战胜情感”时,仍深深陷身心二元的惯性思维。

没有情绪指引的盖奇,失去了理性决策能力,也失去了正常工作的能力,生活陷入一片泥沼。他用自己的人生提醒我们,这种将理性和情绪感受对立起来的认知,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幻觉。

没有情绪感受的理性,是不完整的理性,达马西奥的洞见不止于此。在2018年出版的《万物的古怪秩序》中,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命题:人类的文化从何而来?他认为,文化的源头并非某种神秘的理性力量,而是人类在面对内心矛盾时的挣扎与调和。当恐惧与安全、愤怒与爱、苦难与安康等复杂情感在人类心中交战时,他们开始寻求一种平衡与安抚。正是这些情感的激荡,催生了音乐、绘画、文学,也孕育了宗教、哲学与法律。

身、心、脑,其实都是一伙儿的。在分裂的时代,这真是巨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