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融媒记者 黄珍珍 通讯员 王静文
非遗传承人携手村落“当家人”,能为青少年非遗教育带来怎样的新体验?近日,吉华街道关工委精心策划的客家凉帽非遗体验活动,在甘坑凉帽“五老”工作室启动,15名辖区青少年循着竹香走进非遗世界,从山林选竹到指尖编织,沉浸式触摸客家凉帽“以竹为骨、以布为魂”的匠心传承。
听银龄讲非遗:凉帽里的百年故事
“从前客家女子下田劳作,全靠这顶凉帽遮阳挡雨。”活动伊始,甘坑凉帽“五老”工作室牵头人、非遗传承人张官贤手持老凉帽,为孩子们翻开凉帽的历史画卷。他指着凉帽边缘的细密竹篾介绍,从明清时期的简易竹笠,到后来缀上蓝布垂帘的改良款,再到如今成为岭南文化符号的“小凉帽”,每一处工艺变化都藏着先人的生活智慧。孩子们围坐成圈,目光追随着张老师手中的老物件,不时发出惊叹。
入竹林探奥秘:与自然对话的科考课
告别室内课堂,孩子们跟着“五老”志愿者走进后山竹林,开启一场“竹子探秘”。在竹林里,大家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考之旅。大家在“五老”带领下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竹子的种类、生长习性以及它们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渊源。孩子们好奇地穿梭在竹林间,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用手中的工具测量竹节的长度、竹子的直径。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这一刻大家与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神奇礼物,也为后续的竹编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亲动手践匠心:从砍竹到编织的成长
“握锯要稳,发力要匀!”在砍竹环节,导师们先示范安全操作要点,再手把手指导孩子挑选竹材。孩子们边学着选竹材边感慨道:“原来选对竹子这么重要!”选好后,大家攥紧锯子慢慢推进直至砍倒,接着又学着用小刀“刮青”,去除竹表青皮,露出内里细腻的竹瓤。
最考验耐心的是破篾环节。只见导师手持篾刀,仅用几秒就将竹子劈成宽窄均匀的竹片,孩子们屏息凝视,随后拿起砂纸反复打磨竹片边角,直至磨到摸起来不扎手。
到了编织工坊,孩子们更是兴致高涨。从单层十字编的基础技法,到双层回字纹的叠加技巧,再到用彩竹片拼出小花、条纹等创意图案,指尖的竹片渐渐“变身”成雏形初显的凉帽。当看到自己编织的凉帽完成时,孩子们举着作品互相展示,笑容里满是自豪。
承文化启新程:点燃少年匠心之火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学会了编凉帽,更知道了每一顶凉帽背后都有故事。”活动结束后,一名学员摸着自己的作品说。在这里,孩子们学习了单层十字编、双层回字纹、创意拼色编织等多种工艺。从最初的生疏到逐渐熟练,孩子们在编织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发挥创意。他们用不同颜色的竹片拼出独特图案,为凉帽赋予了属于自己的个性。这一刻,他们不仅完成了一件手工艺品,更传承了一份千年的非遗文化。
吉华街道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体验砍竹、破篾与编织,孩子们不仅触摸到客家凉帽的匠心与智慧,更在劳动中锤炼了耐心与专注力,在创造中感受到非遗之美与手工的温度。这次活动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