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侨报

一封急电还原文化名人 大营救紧张时刻

日期:09-08
字号:
版面:第Q05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展厅现场。

一封落款为“周恩来”的急电复原件。

深圳侨报记者 尹萌 通讯员 蔡远航 文/图

“以后凡关于疏散问题与电复只发给我,以免延误时间。”“到东江二百余文化人统战干部……是否可留一些在潮、梅隐蔽?”在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白石龙老村1号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内,珍藏着一封落款为“周恩来”的急电复原件。

1941年末香港沦陷前后,中共中央及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多次急电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廖承志、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等,指挥他们组织协助文化界知名人士安全离港。透过电文的只言片语,可以看出当时营救工作的困难与急迫。

经过十个多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成功将800余名进步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秘密转移出香港,其间,无一人被捕,无一人牺牲,被后世称为“胜利大营救”,并被茅盾赞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斗智斗勇,800余名文化名人虎口脱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陷香港。香港沦陷后,一大批在香港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陷入危险境地。危难之时,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决定依托东江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组织实施营救行动。前有日军设卡搜捕,后有土匪抢劫勒索,这场营救行动危险重重。游击队员们凭借着对深港一带地形民情的熟悉,以及群众的掩护,与敌人斗智斗勇。

经过周密部署,1942年元旦,一场即将震惊全球的大营救行动悄然拉开序幕。

营救行动采取水、陆双管齐下的方式开展。何香凝、柳亚子等文化人士从水路撤离,屡次化险为夷,最终安全到达汕尾海丰县马宫港。

茅盾、邹韬奋、叶以群、戈宝权等人打扮成难民撤离市区,在游击队护送下,经大雾山、元朗、落马洲、翻过梅林坳,沿途经过多道日军岗哨盘查、数遭土匪袭扰,克服身体的疲惫和心理恐惧,最终来到白石龙村。如今,位于白石龙村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内,还珍藏了当时游击队员们使用的枪支、道具、挎包等文物。

当时,村中一座废弃的天主教堂是游击队总部所在地,这里也是整个大营救行动的第一个中转站。

1942年1月13日,茅盾一行四五十人最先到达白石龙。此后几天,刘清扬、于伶等也被护送到村里。跋山涉水来到白石龙村后,他们都会在白石龙天主堂停留憩息,随后被转移到后山上。文化名人们在白石龙村的停留时间短的话不到一周,长则四个月,随后便朝惠州方向前行。

当年白石龙不少村民参加了营救工作,站岗放哨、传递情报、为文化名人送饭,担着风险去很远的地方买粮食、买菜等。

“当时,村里的许多妇女都要到几公里外采买食材,在村中做好饭菜,再送往山间的草寮。”白石龙村村民刘世勇回忆,他的父亲刘鸣周当时对外公开的身份是民治乡副乡长,而实际上则是白石龙村的中共党支部书记,负责具体接待工作。尽管时值战乱岁月,他们仍然竭尽全力向文化名人提供衣食及生活所需。

整个营救历时十个多月,共有800余名进步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撤离香港,还营救出一批国民党驻港人员和外国友人。

这次大营救蜚声海内外,对于扩大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各界人民和海外的影响、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秘密大营救保护了中国的“文脉”和精英,这批文化精英后续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馆述史,铭记统一战线初心使命以馆述史

如今,在深圳最为繁忙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深圳北站旁,有一座古朴静谧的院落被高楼大厦环抱着,它就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2005年,深圳市在大营救时期曾充当中转站和住宿地的白石龙天主堂的基础上,建设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收藏并展出有关文物和历史图片。

为了让纪念馆进一步发挥作用,2018年,深圳市对其进行升级改造,设立了一号、二号展厅和白石龙会议旧址。展厅加入了立体多媒体电子沙盘、弧形影院、动态图文影像触控系统等科技元素,给参观体验带来了沉浸式感受。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先后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深圳市首批红色旅游景区”“深圳市党史教育基地”。2020年,纪念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22年,入选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安而不忘危!”和平年代成长的一代又一代人,走进纪念馆,感受这片土地上的烽火往事承载的丰富历史意涵。因为毗邻香港,该馆还吸引不少来自香港的学校和社会团体参观,这段深港两地文脉相通、勠力同心的往事,让深港乡亲的心更紧紧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