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侨报

绘就病有良医的幸福图景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A04版:蝶变龙岗       上一篇    下一篇

远眺龙岗中心医院。龙岗中心医院供图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龙岗区卫生健康局供图

龙岗区智慧医疗影像系统。龙岗区卫生健康局供图

龙岗高水平诊疗是以三甲医院为龙头,通过智慧化整体协同、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及与名院名校多元深度合作,构建起“看病不出区”的诊疗体系。龙岗区高水平诊疗体系建设,在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经过三十余年发展,建成了在全市名列前茅的三甲医院矩阵,培育了一系列比肩全国全省的重点专科学科,逐步完善了便捷就医的机制与平台,居民就医实现从“有病难医”到“病有良医”的巨大飞跃。

特约撰稿人 甘利英 黄腾龙

在龙岗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总结评估报告中有这么一组数据:到2025年底,龙岗区人均预期寿命可达到84.53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将≤8.5%,重点癌症早诊率达到96.87%;区域危重孕产妇急救专家组专家响应时间平均2分钟,危重孕产妇转运急救车辆到位时间平均5分钟,辖区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100%……这些指标远超国家平均水平。这些成就,正是龙岗三十余年深耕高水平诊疗建设的硕果。

由弱到强: 从基础薄弱到三甲矩阵

改革开放初期,处于“关外”的龙岗,建设医疗体系的条件与市中心有明显差距。1993年龙岗建区时,全区人口已近100万,但只有1家区级医院和11家乡镇卫生院,病床总量不到900张,医务人员只有1200余人。

全区唯一的综合医院是今天的龙岗中心医院,其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惠阳县龙岗中西医联合诊所。20世纪90年代初期,该院条件还十分落后。11家乡镇卫生院因财力不足,设施简陋,人才匮乏,更难以满足居民就医需求。

为满足居民就医需求,刚成立的龙岗区将加强医疗体系建设作为主要民生工程,一边推进医疗机构建设,一边加强既有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

1993年,龙岗区开始组建区妇幼保健院和区人民医院。新成立的区妇幼保健院在龙岗大道旁租用一个35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办公,医院员工只有10人;区人民医院则由原区卫生局派出团队筹建,于1995年建成投用。同时,向全国招聘医生、引进专业护理人员,提升龙岗中心医院诊疗水平。1995年,龙岗中心医院升格为二级甲等医院,1998年,该院医疗大楼落成,医疗力量得到提升,升格为三级医院。

进入21世纪,龙岗区医疗事业快速发展。2002年,区人民医院爱心路新址门诊部开业,完善诊疗功能;2004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龙岗重建,为辖区带来了市级优质医疗资源;2006年,龙岗中心医院手外科孵化出手外科专科医院;2008年筹建区中医院,2009年区耳鼻咽喉医院成立……龙岗中心医院新门诊急诊综合大楼启用后,医院床位达到1000多张,达到三甲综合医院规模,硬件水平与综合实力跻身全市区级医院前列。

2009年,各街道医院划归区卫健系统统一管理,推进硬件、学科等方面建设。布吉、横岗、平湖等六所医院改为龙岗区第二至第七人民医院。至此,龙岗区初步建成了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同步发展,街道、区、市三级医疗资源梯级配置的医疗体系。

2011年,龙岗区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启用,建成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建成广东省新发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2012年,区中医院开诊;龙岗中心医院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成为深圳东部首个“三甲”医院。

此后数年,创“三甲”成为建设高水平诊疗体系的重要抓手。2016年,龙岗区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办医,区中医院成为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及临床医学院,共享了全国优秀医疗资源;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落地龙岗,龙岗医疗有了“国家队”。随着一批批国家、省、市重点专科陆续落地龙岗,龙岗高水平诊疗图景渐次清晰。

2017年到2022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龙城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龙岗区人民医院、龙岗区妇幼保健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6家医院分别通过“三甲”评审,全区“三甲”医院达到7家,总量全市第二。

目前,深圳市华大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等22个重点项目正在陆续落地。医院床位从建区初期不到1000张发展到今天的16000多张,医院规模也越来越大,高水平医院越来越多,龙岗已基本实现居民看病不出区。

由堵到畅:

从分散独立到智慧协同

区卫健局医政医管科相关负责人吴如娉回忆,建区之初的各医疗机构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协作。没有信息系统,诊疗、结算只能靠手工,加上医生数量不足,病人常常遭遇“三长一短”——挂号时间长、缴费时间长、检验时间长、看病时间短。

2009年,龙岗区在全市率先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组建医院管理中心,统筹全区医疗资源,建立街道二级医院与区三级医院间的转诊制度,为龙岗医疗机构从分散向协同奠定基础。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普及,2013年,龙岗区开始推进公立医院卫生信息化建设,2014年以龙岗中心医院、区人民医院等6所医院为试点,探索医院影像集中阅片。同年,龙岗区开始集团化办医试点,由区三级医院牵头整合街道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建立医疗集团。

经过精心筹备,由龙岗中心医院牵头,与平湖医院、坪地医院、龙岗区骨科医院及34家社康中心组建的龙岗中心医院集团于2017年建成。集团内成立管理中心和资源共享中心,促进医疗资源的院际共建共享。“卫健云”、卫生专网和数据汇聚中心等信息平台建成后,实现“数据围绕患者转”,影像报告等病历资料可以远程共享,医生可远程集中诊断。

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于2021年完成集团化改革;区妇幼保健院采取专科联盟模式,通过技术指导、学科帮扶等方式,推动成员单位诊疗水平同质化发展。

区属医院集团化改革和专科联盟构建了全区诊疗联合体,均衡配置了医疗资源,实现医疗体系上下贯通,建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高效分级诊疗体系。重症患者在三甲医院治疗,轻症或康复期患者则转入二级医院,既提高了疗效,又节约了医疗资源。

为使居民就医更加便捷,2018年“龙岗健康在线”微信公众号(现为“健康龙岗”微信公众号)上线,集成预约挂号、报告查询、一键缴费等功能,逐步集中全区公立医院的号源池、影像、心电诊断等信息,居民可以在手机上按时段预约心仪的医生、缴费和查看结果。

随着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建成和华佗GPT智能导诊预诊大模型上线,进一步理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流程,形成“患者不动、标本动、信息动”诊疗模式,有效解决了“三长一短”的痛点。

2023年以来,龙岗区成立区域创伤中心和卒中及胸痛救治联盟,构建了覆盖全区的三级协同救治网络和“15分钟急救圈”,创伤急救各环节无缝衔接,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

2023年,龙岗区试点无陪护病房标准化建设,患者住院期间的检查陪护、身体照料、生活需求由护士和医疗护理员负责,获深圳市地方标准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团体标准立项,被央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推广

由低到高:

从医疗洼地到诊疗高地

龙岗中心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冯建华回忆,建区之初龙岗医疗水平很低。医院包括退休员工仅210人,只能处理感冒发烧、普通外伤等小病。

为改善居民就医体验,提高诊疗水平,龙岗建区伊始即在全国“招兵买马”,仅1994年,龙岗中心医院医护人员就增至400余人。

人才招聘引入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一些学科带头人的引入,建立起了诊疗人才梯队,医疗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完善了二级分科,夯实了龙岗医疗事业发展的基础。

从天津胸科医院副院长任上调入龙岗中心医院的陈琦,开创了龙岗首个胸外科;引进的中华医学会河南省烧伤科副主任委员宫美顺,开展的“早期切痂,自体皮浆猪皮混合移植术”在龙岗获得成功。许多从全国各地奔赴龙岗的医疗人才,为龙岗早期的诊疗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人才梯队逐步完善,骨干人才培训制度也相应建立,龙岗区每年轮流选派医生到上海、广州、汕头等地三甲医院进修。

2002年,龙岗中心医院护理系统通过国际质量认证;2006年,区人民医院中医科谭毅获首批“深圳市优秀中医”称号;2008年,龙岗中心医院康复科成为广东省医学特色专科,2011年,该院成功实施首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填补了龙岗区在手术治疗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空白;2013年,区中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多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合作,建立专科联盟。

随着一批名医院的分院、名校的附属医院或教学点落地龙岗,一些医院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立,著名医院的诊疗团队和专家、重点专科资源以及管理模式引入龙岗,为龙岗区构建了“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合作网络。

2015年,龙岗区在全国率先推出“柔性引才”机制,广发“英雄帖”,以特设岗位、项目聘用等形式,引进国家级、省级等高端高层次人才71名、团队27个。

2016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入驻龙岗区人民医院,助其消化内科业务指标迅速达到省临床重点专科水平;2021年,龙岗区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合作办医,龙岗区人民医院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第二附属医院。

2023年,龙岗区妇幼保健院获批广东省“十四五”期间辅助生殖技术筹建机构,成为深圳东部首家具备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龙岗区与中山大学建立的“名医高徒”计划,为龙岗公立医院培养学科带头人及后备力量,首期10学员结业,其中4人已经成为科室学科带头人。

目前,“三名工程”“柔性引才”等政策已为龙岗引进了超100个高层次医学团队、建立了一批比肩省内乃至国内高水平医院的重点专科和学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是深圳唯一的肿瘤专科医院,通过北京、深圳“一院两区”同质化协同发展,具备了与北京中心同等的诊疗水平。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08年成为香港大学新发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至2024年,已与全球顶尖医疗机构美国麻总百瀚开展战略合作,在传染病防控、疑难重症救治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三大医疗集团差异化发展。龙岗中心医院集团在急诊、脑科、胸科等领域,龙岗区人民医院集团在消化、内分泌代谢、心血管等领域,龙岗区中医医疗集团在肝胆、针推康复、中医肿瘤诊疗和治未病领域,均达到了全市区级医院领先水平。2024年,区中医院肝病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实现龙岗区国家级优势专科零的突破。区妇幼保健院获批国家婚前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开启该院“国”字号开头的学科建设新局面。

2024年,龙岗区开辟“医工融合”新模式。通过医院与医疗产业深度合作,促进药物、设备和诊疗方案的精准高效研发。龙岗中心医院成为全市首家进入全国技术交易场所的医院,全区医疗机构完成30余个科技成果转化,上市2款二类医疗器械,诊疗体系迈入了科技赋能的前沿。

在龙岗生活了几十年的王先生感慨道:“以前看病都得往市里跑,重一点还得去广州。如今家门口就有全国知名专家坐诊,大小疑难杂症都能治!”

观察眼

医工融合绘制龙岗诊疗新图景

近年来,龙岗区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与丰富的诊研资源,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推动医疗机构、科研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激活创新生态。

2025年,龙岗医工融合加速。2月,龙岗区成立卫生健康创新与转化中心,打破医院“闭门搞科研”模式,探索“医工融合”创新。龙岗中心医院率先尝试知识产权交易,区第八人民医院联合清华大学团队打造脑机接口平台,吸引了10家单位加入,牵引强脑科技等行业巨头纷纷落子龙岗。

3月,龙岗区“AI+医工融合”工作专班成立,组建信息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三个小组,由6家三级医院副院长担任跨界攻坚“先锋官”。打破行业壁垒,精准对接临床需求与产业优势,盘活医院与产业资源,加速龙岗医疗技术创新发展。

5月,全市首个区级主导的“AI+生命健康”产业园在龙岗启动,威高集团、联影医疗等行业龙头抢先入驻,“产学研医政”一体的医工融合创新生态圈将在这里快速形成。

在医工融合推动下,龙岗区科技成果转化成果喜人:57个项目落地,1550万元的专利转化合同更彰显其创新价值。龙岗中心医院与企业联合开发的药品追溯管理系统,已在全区153家社康中心使用,并成功推广至深圳其他区以及佛山、沈阳等地,为居民安全用药保驾护航。这种技术与民生的双向成就,让科技的温度融入了日常诊疗,守护着居民健康。

今天的龙岗,一幅“病有良医”的幸福图景正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