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侨报记者 尹萌
通讯员 彭宇平 田苗 文/图
在被誉为“民营经济第一城”的深圳,民营经济的发展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潮头。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角色定位从初期的“必要补充”逐渐成长为“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再蜕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民营经济的引擎作用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深圳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民营经济发展动能得以加速释放,其坚定稳健的发展轨迹始终与深圳经济特区的步伐同频共振。
立足深圳 做中国制造的“隐形翅膀”
改革开放春潮涌动,无数来深建设者和创业者见证并参与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成长与腾飞。
1984年,不到20岁的张巧珍跟随家人从梅州迁居深圳,成为深圳早期“拓荒牛”之一。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20世纪80年代末,张巧珍果断辞去工作,开启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创业之旅。
从来料加工起步,张巧珍凭借着客家人的吃苦耐劳,一步步摸爬滚打,率领港华集团迅速发展壮大。20世纪90年代末,张巧珍已经成长为深圳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产业涉及高新技术、地产、物业、金融、投资、航空等多个领域。
2008年,世界经济迎来全球化发展浪潮,张巧珍将发展目光投向万里之遥的瑞典,联合在瑞华人企业家及瑞典企业家创立了瑞中企业家协会、北欧创新中心,并在深圳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筹备成立了北欧深圳总商会,积极投身中瑞两国科技创新与文化交流,先后引进一大批北欧知名企业、尖端技术落户国内。
张巧珍先后获评“建国60周年共和国建设百名功勋人物”,被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授予“特殊贡献奖”,2019年受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观礼。
“把服务集中起来,企业就能轻装上阵。”2006年,张春华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制造不缺潜力,缺的是能与之匹配的本土服务生态。他决定在深圳注册成立朗华集团,做中国制造的“隐形翅膀”。
张春华带领团队从最初的供应链管理起步,创新建立外贸综合服务模式,全力打造出整合制造全链条服务的全国首家生产性服务平台。这份扎根实业的坚持让朗华逐步成长为累计服务超3万家制造企业的综合平台。
2017年,深圳盐田港,中欧班列(深圳至明斯克)“朗华号”缓缓驶出。这是深圳首趟中欧班列,也是全国首个由民营企业家主导投资、市场化运营的班列项目。如今,“朗华号”已累计开行了超200列,运载货值逾百亿元,成为广东参与“一带一路”的标杆——这条由民营企业开拓的物流新通道,让中国制造的出海之路多了一种高效选择。
为破解中小企业在跨境贸易中开户难、贷款贵的困境,张春华推动成立全球首家工业互联网银行,依托覆盖138个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构建起跨境供应链金融闭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朗华建成了2个百万平方米级的生产性服务园区。
在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上,深圳市企业家张春华荣获“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弘扬企业家精神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敢闯敢试是特区精神的第一要义。深圳经济特区经过45年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体量大、创新力强,民营经济人士数量多、影响力大,已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力量。“企业家”也成为深圳最具代表性的“特产”。
2019年10月31日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将11月1日设立为“深圳企业家日”的议案,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法定设立“企业家日”的城市。
6年来,深圳每年举办隆重的“深圳企业家日”庆祝活动,以城市之名致敬企业家群体和企业家精神。通过开展一系列亲清政企互动活动,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帮助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增强了企业家群体干事创业的光荣感、使命感。
2024年第六届“深圳企业家日”到来之际,数千架无人机点亮深圳夜空,犹如璀璨星河,汇聚、变幻,动态呈现企业家拼搏进取的身影,用创业、守业、崛起、腾飞四个篇章,讴歌企业家们波澜壮阔的创业之旅。
“连续六年,深圳都在‘企业家日’举办丰富活动,这极大地鼓励了深圳企业家面向未来,不断创新与发展,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政府鼓励与召唤,让企业家受到了极大鼓舞,奋力克服各种困难。”创维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宏生表示。
民营经济的活力是深圳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密码。从政策制度创新到金融精准赋能,从构建产业载体生态到打造智慧化支撑平台,深圳正以全方位、多层次支持体系,用心用情助企业腾飞。
深圳市委统战部连续三年制定统一战线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通过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制,督促全市统一战线对照清单抓好落实。
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深入实施“企·航”——深圳民营企业发展服务计划,近3年共组织企业家3000多人次走进各区、市直部门、金融机构、市属国企、高校等单位,为企业找空间、找市场、找资金、找人才、解难题。
2024年,深圳外贸进出口规模首次迈上4万亿元台阶,重返内地外贸城市首位。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0%以上,占深圳进出口总值约70%。“外贸第一城”背后,正是成千上万市场主体构成的“民营经济第一城”。
今天,深圳“6个90%”更加闻名遐迩。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职务发明专利以及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集中在企业,凸显深圳创新要素高度集中于企业,而其中民营企业是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