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侨报

以“双身份”激活“人大代表+工会”改革新动能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A07版:看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汪立。

“希望开通厂区到地铁站的接驳车”“宿舍的插座又坏了”……见到龙岗区人大代表汪立时,她正在办公室用笔记本记录员工的诉求建议。自2021年履职以来,汪立以人大代表与企业工会主席双重身份打破职能壁垒,通过“人大代表+工会”机制,让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赋能”。

从“两张皮” 到“一盘棋”:

改革的初心与破局

“工会和人大代表的工作,根子上都是服务群众,只是方式不同。” 汪立说。2017年担任工会主席后,她每天处理职工的社保补缴、宿舍维修等诉求;2021年当选人大代表后,她渐渐发现,工会的“琐事”里藏着民生“大事”,“如果工会收集的诉求能通过人大监督落地,不就能形成闭环吗?”

改革初期,最大的难题是“分不清”:哪些是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哪些能上升为人大建议?“有次职工反映食堂菜价高,我差点写成提案,后来才明白该由工会协调企业解决。” 汪立笑着说。直到多次参加区人大坪地街道工委组织的专题会议、走访优秀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她才找到标尺:“共性的、制度性的问题,就该用人大力量推动。” 由此,“职工提—工会办—人大督”的闭环机制逐渐清晰。

从“碎片化”到“可视化”:

诉求转化的生动实践

冠云片区学校增建议案的诞生,至今让汪立印象深刻。最初,职工议事会上零星有“孩子上学绕远路” 的抱怨,直到有位职工带着手绘路线图现场演示绕路问题,这些“可视化”的诉求让问题愈发清晰。她回忆道。

收到问题后,汪立带着工会团队统计了职工家庭的就学距离,并与辖区内其他人大代表共同调研撰写提案。如今,该提案已获相关部门答复,正结合坪地辖区片区教育整体规划与发展实际,有序推进片区的学位建设工作。“职工看到‘说问题’能变成‘办实事’,提建议的热情更高了。” 汪立说。

线上扫码、线下议事会、代表接待日……7条民意通道让汪立三年来推动解决的诉求覆盖教育、交通等多领域,其中,关于产业工人技能培训诉求就转化为《关于提高高素质工人队伍建设的建议》,促成全区12个实训基地建成,惠及辖区14万产业工人。

从“试点盆景”到“治理风景”:

“人大代表+工会”的未来图景

不仅如此,她的创新方法更在街道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坪地街道一企业曾计划引入中央厨房,因员工反对停滞,借鉴音品电子“自主运营+每周菜谱公示”模式后,食堂成本降15%,满意度升40%。如今,周边12家企业前来“取经”,“企业—工会—人大—街道”四方联动模式成为龙岗基层治理样本。她推动的“职工子女暑期夏令营”连续4年举办,解决200余双职工家庭“带娃难”现象;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成立半年就处理14起纠纷,还发现社保法律薄弱点并通过人大基层立法点提出修订建议,形成“个案处理—共性研判—政策完善”的治理升级。

“人大代表+工会”模式未来应朝着更精准对接需求、更深度融入治理方向发展。谈及未来,她建议:推动代表驻点工会常态化,结合产业转型预判职工潜在诉求;建设 “智慧工会” 平台,实现“诉求提交—筛选—督办” 全流程线上化。

“当职工的每一个诉求都能被看见、被解决,基层治理就有了温度和力量。”汪立的话语里,藏着改革最朴素的初心。她用“人大代表+工会”的跨界协同,让职工的声音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源泉。

文:区倩琳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