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融媒首席记者 聂朦 文/图
深居于龙岗区龙岗街道罗卜坝的家中,102岁的李长胜尽管老态龙钟、腿脚不便,却仍会时不时拄着拐杖来到储物间,翻出那本记录着东江纵队峥嵘岁月的小册子,独自坐下来一页页认真翻阅。
书页早已老旧,黑白照片亦已发黄,但其中承载着的一段段斑驳记忆却历久弥新。每每抚摸这些文字和照片时,李长胜总免不了热泪盈眶:照片中,那一张张青涩的脸庞,见证着一群爱国爱乡的少年如何将自己的青春年华一步步融入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照片背后,那一行行鲜活的文字,记录着一群历经沧桑的老兵怎样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写下属于自己的璀璨篇章。
年少归国 走上参军救国路
1923年,李长胜出生于法属大溪地的一个华人家庭。9岁那年,因生活需要,他跟随祖父母回到了家乡龙岗,在一所私人学堂读书识字。彼时,日本关东军已入侵东北,透过老师和家人的讲述,年幼的李长胜逐渐了解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烧杀抢掠的罪行,心中渐渐萌发了一颗救国救民的种子。
“那时,尽管我还没有亲眼见过日本鬼子,但从大人们口中得知,他们无恶不作,形同魔鬼。”李长胜回忆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寇的铁蹄很快便踏入了岭南大地,嫉恶如仇的少年李长胜这才真正见识到了他们的狰狞面目:“有一回,一队日本兵骑着大马从我们村里走过。一位略懂日语的乡亲因为看不惯他们嚣张跋扈的气焰,就用日语骂了他们几句。日本兵听见后,当即便端起枪把他打死了。”
这次经历在年少的李长胜心中剜出了一道很深的伤疤。他恨不能像报纸上的那些抗日游击队队员一样,拿起枪上阵杀敌,将侵略者赶出中国。正巧,此时他遇到了一位改变了他一生的人——中共地下党员,后来成为新中国著名雕塑艺术家、人民英雄纪念碑主要创作者之一的张松鹤。
“当时,我在平冈中学读书,张松鹤是我们的美术老师。他在学生中广泛宣传抗日思想、传播革命火种,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李长胜回忆道。后来,张松鹤前往东莞清溪开展地下工作时,还专门将李长胜带到那里,接受革命的锻炼。在清溪,李长胜每天深入乡村,向劳苦大众宣传革命思想,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同一切侵略者和反动势力作斗争。
1943年,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后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急需壮大情报队伍,发展情报人员。李长胜因长期接受革命思想洗礼、爱国热情高涨,加之其华侨身份的优势,故而被吸收为交通总站情报员,就此走上了参军救国的道路。
英勇无畏 情报战线建奇功
初入游击队,李长胜主要负责龙岗、坪山、横岗等地的情报搜集工作。很快,他的情报才能便在波谲云诡的对敌斗争中展露出来。
“当时的龙岗比较热闹,每逢圩日,横岗、坪山乃至惠阳新圩、东莞凤岗一带的人都来这里赶集。”李长胜回忆,这些人中,不乏身份特殊、消息灵通的商贾地绅,他们或去饭馆大快朵颐,或去茶楼喝茶聊天,常常会在不经意间“蹦”出敌情。李长胜凭借着自己的华侨身份,常常出没于圩市,与各路“神仙”虚与委蛇,从对方的只言片语中刺探敌情。
“这一招还真灵!我们当时在圩市获得了许多重要情报,多次为部队立下大功!”李长胜说。1943年7月,李长胜和一位战友在龙岗墟打探敌情时意外获得一件重大情报:“有三个特务伪装成普通百姓,要刺杀曾生司令!”得知消息后,李长胜立即将情报送到了上级手中。后来,经过及时处置,部队第一时间转移了当时驻扎在龙岗兰水壆村的曾生等人,并派出手枪队反制,将3名特务处死。
除此之外,精准的情报也为骚扰和伏击日伪提供了有力保障。1943年9月的一天,李长胜所在的交通总站收到了一份特急情报:“敌军独九旅一个营,今天到达龙岗,决定明天凌晨向三洲田我部驻地进犯。”当时,敌人已开始在龙岗墟集中兵力,情况十分紧急。因此,总站又写了一份更为详细具体的情报,连夜派情报员送到前线部队;部队随即根据情报内容,在碧岭至三洲田之间的半山腰处设下伏击,全歼敌军1个连。
“情报工作虽然不用每天穿梭于枪林弹雨中,但同样是危机四伏、暗礁丛生。”如今,回忆起这段在游击队当情报员的日子,李长胜仍觉得荡气回肠。于他而言,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不仅多次为部队带来了胜利,同时也是他人生价值的生动体现。
回归桑梓 终生不改报国志
新中国成立后,李长胜从部队回到了家乡龙岗。此后的几十年间,他当过公安、管过农业、干过水务……身份虽有不同、职务虽有大小,但他却始终没有忘记年少时的报国之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自己毕生所追求的事业鞠躬尽瘁、挥洒热血。
“我觉得,这就是他们那一代人难能可贵的地方。他们永远是‘大家’在前,‘小家’在后。”李长胜的孙子李郁鸣至今仍记得,自己小时候曾多次听祖父讲过一段“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那是1950年,我爷爷调到了当时的惠阳县公安部门工作。刚进公安局时,全局上下只有他和一名助理公安员两个人,涉及的工作却很多。上至剿匪反特,下到治安维稳,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李郁鸣介绍,为了把工作做好,李长胜几乎24小时扎在了公安局,“当时,他的单位明明离家很近,却很少回来。有几次,脚都到家门口了,临时想起来单位还有事没干完,便又匆匆忙忙跑回去了。”
在李郁鸣看来,祖父身上始终有一种为国为民的侠义风范:革命战争年代,他可以为了送一份情报而不惧从头顶上飞过的子弹;和平年代,他又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不该他操心的事他偏要操心,不归他主持的公道他偏要主持。
“在我从小的记忆中,爷爷就是一副刚正不阿、正气凛然的形象。”李郁鸣回忆,有一回,一位邻居去某个政府部门办事,工作人员一副爱理不理、敷衍塞责的样子,让他受了一肚子气,李长胜听说后,竟当即跑过去将这位工作人员狠狠地批评教育了一番,“这件事让我们意识到,爷爷心中其实一直有一个朴素的希望,希望所有新一代的公职人员都能像他们那一代人一样,真心实意做人民的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