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融媒记者 陈英东
“点点心意,就是用一块小点心,表达对亲人、家庭最好的牵挂。”在龙岗区横岗街道于小菓客家点心模具博物馆,创始人于进江摩挲着一枚有着麒麟纹样的古老饼模,深情讲述着小小点心背后厚重的文化密码。设计师、收藏家、文化传承者——多重身份交织,勾勒出于进江扎根深圳近三十载的独特创业轨迹:以设计为舟,在传统与现代的激流中,驶向文化传承的深港。
深圳沃土:
梦想照进设计的现实
1996年,于进江从天津南下深圳,这座年轻城市蓬勃的设计力量与印刷产业链让他一见倾心。“当时深圳作为中国设计和创意的前沿,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与之相比。”于进江迅速融入深圳设计圈层,成为深圳平面设计协会早期成员,参与众多海报设计竞赛以及大型活动设计支持工作。
真正让于进江感受到设计力量撼动世界的,是深圳申办大运会的关键时刻。他设计的魔力猫形象,作为深圳“红色使者”远赴伦敦、都灵,外国友人看到后惊喜地称它为“Chinese cat”。这份经历让于进江深刻体悟到,设计师的使命是让时代与世界看见中国设计力量,深圳给了他实现这份价值的广阔舞台。
破局而立:
小罐茶掀起产业革命
深圳赋予的国际视野,促使于进江思考更深远的命题:如何让中国文化真正自信地走向世界?他将目光投向中国茶产业。彼时,国内茶企安于“山头小富”,而国际巨头立顿的体量足以碾压中国两万家茶企总和。“没有标准化、缺乏视觉识别和品质体系,是中国茶的痛点。”
带着设计师的革新基因,于进江创立“小罐茶”,以颠覆性的铝罐包装、大师背书和品牌化运作,将田间茶叶转化为高端商场的高附加值商品。“行业像炸了锅,从未想过中国茶能这样呈现。”于进江表示,卖的不仅是茶叶品质,更是中国匠心与顶级农产品的价值。小罐茶的成功,重写中国茶的国际叙事——从“廉价原料”蜕变为有标准、有身份的文化载体。
收藏初心:
点心模具里的家国密码
事业登顶之际,于进江心底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痴迷悄然牵引他转向。十年前,于进江开始系统性收藏散落民间的传统点心模具。一枚枚模具在他眼中,是跨越时空的文化信使:波斯风格的纹样诉说着丝路交融的往事;苏东坡笔下“小饼如嚼月”的诗意,凝结着中国人对节庆与亲情的朴素表达。
“一款食物,就是一个城市的味道记忆。”凤梨酥之于台湾,鲜花饼之于云南,京八件之于北京,老婆饼之于广东……点心是城市文化最温情的注脚。带着这份领悟,于进江先在北京创立于小菓点心模具博物馆,继而决心在“第二故乡”深圳,为客家人打造一座独特的文化殿堂——龙岗于小菓客家点心模具博物馆。
扎根龙岗:
麒麟饼里的深圳文化新名片
选择龙岗横岗,于进江看重的是这里深厚的客家根基。鹤湖新居等古老围屋,默默诉说着客家人南迁的历史与宗族传承的坚韧。“客家人南迁,怀揣着延续汉人文脉的使命,格外重视教育与家风。”于进江在众多客家点心中发现了一款独特的麒麟造型饼模,如获至宝。
麒麟在儒家文化中象征祥瑞与“麒麟送子”,客家人借此表达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与守护儒家精神的信念。“客家人认为自己是孔子后代,是汉文化的传承者。”于进江团队将这一古老纹样精心复原,打造出代表深圳城市文化的伴手礼——麒麟饼。
一块麒麟饼,浓缩了客家人从中原到岭南的迁徙史诗,更成为深圳向世界递出的文化名片。于进江期待,这座博物馆与这块饼,能让人们重新发现深圳:“深圳绝非文化沙漠,龙岗的围屋就是它历史沧桑的见证。客家文化在此开枝散叶、远播海外,正是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