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侨报记者 尹萌 通讯员 顾晨 文/图
近日,为期三天的“归?家│海归向新,聚力同行——2025海归创新发展主题会议”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收官。本次会议由深圳市委统战部(市侨办、市侨联)、深圳欧美同学会指导,龙岗区委统战部(区侨务局)、区人才工作局、区人力资源局联合主办,吸引全球近百所高校的学联负责人、海外博士、留学背景自媒体博主及本地企业代表等200余人齐聚,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议题,共商海归人才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构建全球海归人才“归巢”枢纽
8月1日,会议在深圳龙岗启幕,“海归人才联络中心(深圳·龙岗)主站”正式启用。该中心依托康利乾城产业园区实体化运作,整合“就业对接+创业孵化+政策咨询”一站式服务,已联动全球百所海外院校学联组织,2024年度-2025年度共收集近千份海外人才简历,释放262个优质岗位。
龙岗区相关负责人称,未来,龙岗区将以海归人才联络中心为枢纽,持续拓展国际化人才“朋友圈”,通过政策赋能、服务升级与资源链接,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更多海归人才来龙岗创新创业,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海归智慧与创新动能。
“‘海归人才联络中心’主站的正式启用,不仅标志着海归人才服务平台迈入新征程,更是龙岗区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国际化人才生态体系的关键落子。”伊利诺伊大学华人学生学者联合会代表高度称赞龙岗区这项创新举措,并表示期待携手前行,推动海归青年在全球创新链条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活动现场与36家海外留学生组织签定“海外引才合作单位”,为5家海外学联授牌“深圳市线上工业技术研究院海外联络分站”,标志着龙岗在全球人才网络布局上迈出坚实一步。
“我愿尽我所能,在全球范围内链接青年才俊,为他们回国发展搭建桥梁,让更多有担当、有能力、有梦想的年轻人,把深圳当故乡,把发展当归属,把未来当使命。”接过“海归人才联络中心海外招才引智大使”的聘任证书,目前在剑桥大学攻读化学工程博士、剑桥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代表作出了郑重承诺。
政策与产业双轮驱动赋能创新
政策引力与产业活力同频共振,成为本次会议的亮点。龙岗区商务局与人才工作局联合推介“3+4”产业格局(IT+BT+低碳三大主导产业,建筑业、文创、跨境电商、低空经济四大重点产业),并以“四有城区”(有意思、有商机、有得住、有品质)为目标,推出留学生专属福利,详细解读人才引进补贴政策,帮助海归人才落户“零门槛”。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还同步发布了《2025海外留学生职业发展白皮书》。该白皮书系统解析了海归人才职业发展趋势与需求,为海归人才在龙岗的职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活动还特邀顶尖企业代表分享标杆案例,激发创新动能。在主题分享中,华大集团党委书记杜玉涛以基因科技突破为例,呼吁海归青年“以科技报国”;云天励飞副总裁郑文先深度解析AI技术产业化路径,强调“国际视野需与中国场景深度融合”。这也方便了海归人才直观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为未来就业提供了指引和参考。
值得关注的是,龙岗区“All in AI”战略成效显著:全区集聚人工智能企业350余家,2024年智能机器人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建成万P智能算力池、具身智能机器人示范街区等智能基建,政务AI应用覆盖40个场景,为海归人才提供广阔产业舞台。
青年人才跨界碰撞共探发展新坐标
会议设置多场主题会议,聚焦前沿领域与青年成长。围绕AI产业前沿,龙岗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负责人解读区域“All in AI”战略,全区集聚人工智能企业350余家,2024年智能机器人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聚焦青年创新生态,召开“青年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专题会议,各国留学生代表交流,探讨学术成果向产业转化的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助力职业破局,“梧桐计划”海归就业专题会议中,企业代表与海外留学人才共商国际视野下的机遇捕捉,破解“企业求才难”与“人才择业茫”的双向困境。
为深化海归人才对龙岗的立体认知,活动安排参访机器人示范街区及客家文化地标“甘坑古镇”,展示区域“硬科技+软实力”的双重魅力。参会海外博士表示:“龙岗不仅为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就业搭建广阔舞台,更以包容生态让人才找到归属感。”
闭幕式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相关负责人重点推介该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强调“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伦敦大学学院、伊利诺伊大学等学联主席作为海归代表发言,呼吁“以全球海归智慧助力中国创新”。
龙岗区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完善“归·家”服务生态,未来,龙岗将依托海归人才联络中心,持续打造国际化人才“朋友圈”,为龙岗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