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侨报

龙岗“美育使者”李科军: 藏在微景观课里的美好教育

日期:08-08
字号:
版面:第A04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李科军。

李科军打造的微景观。

李科军打造的微景观。

李科军打造的微景观。

龙岗融媒记者 黄珍珍 文/图

阳光穿过玻璃窗,在阳台投下斑驳的光影。茶几上的玻璃瓶里,苔藓舒展着嫩绿的叶片,鹅卵石旁的蕨类植物顶着晶莹的露珠——一座指尖大小的“森林”正悄然生长。这不是植物标本展示,而是龙岗教育工作者李科军打造的微景观。

一眼“万年”的悸动

五年前,李科军在浏览网页时看到一幅微景观图片——一个玻璃瓶里“长”了一片迷你森林。正是这样一片浓缩在玻璃瓶里的绿意,撞进了他的心窝。“原来自然可以被‘浓缩’在手掌大小的空间里,那种静谧、清透,让我瞬间被震撼。”李科军至今记得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微景观图片时的悸动。

作为摄影爱好者,李科军习惯用镜头捕捉阳光穿透树林的光影,记录植物生长的力量,而微景观这种“把森林装进口袋”的魔法,让他忍不住动手尝试。从最初的DIY摸索,到后来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热爱,那些玻璃瓶里的小世界,渐渐在李科军心中生根发芽。如今,他那两居室的房子绿意盎然,从进门开始,大大小小的玻璃缸、玻璃瓶、废弃茶壶和玻璃杯,乃至试管,都成为“迷你森林”。“现在我每天在这里,即便只完成一项浇水工作,按照每一个作品一分钟计时,全部浇完水也要花上几个小时。”李科军笑着说,他最享受的事情就是每天下班后在这方小天地里待到凌晨两三点,然后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从“自己会做”到“教别人做”

2021年,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像一阵春风,让李科军这份热爱有了更广阔的土壤。

“国家鼓励学校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科普、文体、艺术等活动,我突然想,为什么不把微景观的美好分享给孩子们?”于是,李科军开始琢磨把个人爱好变成一门课程。然而,从“自己会做”到“教别人做”,中间隔着无数个日夜的打磨。光是设计适配课堂的材料包就反复试验,每一颗石子的大小、每株苔藓的湿度和洁净度都经过精心测算。他还把生命科学、美术、劳动教育等学科知识像搭积木一样融入课程,让玻璃瓶里的小世界既好玩又藏着学问。

7岁的小军(化名)非常活泼好动,但自从接触微景观后,他每天都变得非常充实:“妈妈,这个小鹿该怎么摆才好看?”“妈妈,小河这样设计可以吗?”为了方便观察微景观每天的变化,小军还和妈妈约定:在往后的日子里用良好的表现换一个数码相机。

“每个孩子心里都藏着一片小森林。”李科军笑着说,制作微景观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动手能力和设计水平,“当我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更加确信教育有时不需要太多说教,只需要递上一把铲子,帮孩子们挖出藏在心底的潜力。”

课程设计里藏着李科军对教育的理解。低年级的孩子用苔藓、玻璃球搭建简单景观,在触摸中感受自然的肌理;高年级学生绘制生态规划图,用“沙漠绿洲”“雨林探险”等主题表达对世界的思考。“不是要教会他们标准答案,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说出自己的故事。”李科军指着展柜里的作品,得意地说。

从自家“绿野仙踪”走上国家舞台

2025年初,全国基础教育大会召开,李科军携微景观项目代表深圳站上汇报和展览的舞台。

“这些不只是手工品,是孩子们用双手创造的小宇宙。”李科军的汇报引起全国教育系统同僚的广泛关注,各省教师纷纷前来取经。展区作品更是备受青睐,有校长当场询问课程细节,也有教育专家称赞这是“五育融合的生动实践”。如今,这门课程已在多所学校落地,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在指尖培育绿意。

微景观课上,孩子们手拿喷壶,仔细地为植物喷水,水珠落在叶片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光线柔和不耀眼。或许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静静守护,让每一颗种子都能在爱的滋养下,长出属于自己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