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两名企业家日前获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7月29日在北京举行。会上,100人获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进一步激励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发展定力、勇担时代重任,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据悉,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朗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春华,深圳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大鹏新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深圳市晶峰晶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青获得此称号。
张春华深耕行业20年来,坚持党建引领、坚守工业服务初心,聚焦制造业降本增效,构建全产业链服务生态。既带领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创新发展,又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热心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获得中国物流影响力人物、粤港澳大湾区战新产业拓荒人物等多项荣誉,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高青作为技术带头人,以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带领团队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她怀揣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深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三点一线一品牌”工作,持续用热情与智慧为深圳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据中新网)
张春华: 二十年深耕实业,以产业之力开拓中国制造出海航道
深圳侨报记者 张珊 通讯员 崔兆磊 文/图
张春华,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朗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深耕行业20年来,他坚持党建引领、坚守工业服务初心,聚焦制造业降本增效,构建全产业链服务生态。既带领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创新发展,又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热心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荣膺中国物流影响力人物、粤港澳大湾区战新产业拓荒人物等多项殊荣,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近日,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名单公布,张春华顺利入选,成为深圳市两名获此殊荣的成员之一。
在朗华集团,一组组实时更新的数据勾勒出全球化服务网络的轮廓——从深圳发往亚欧的货柜动态、散布于138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节点状态、“朗华号”中欧班列的运行轨迹,这些信息背后,是朗华集团创始人张春华二十年来深耕产业服务的执着。
从2006年怀揣“为中国制造赋能”的初心创业,到如今带领企业成为全球卓越的制造服务商,他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书写着一段民营企业家与中国制造共成长的故事。
一次海外考察,点燃服务制造业的初心
2006年的深圳,正沐浴在加入WTO后的春风中。彼时,国家“十一五”规划刚刚开局,“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导向,让生产性服务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这一年,张春华刚刚结束对德国、美国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考察,归来时行囊里装着的除了行业资料,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
“国外的制造企业背后,都有成熟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支撑,而我们的企业出海,却常常卡在成本和效率上。”考察中发现的痛点,像一颗种子落在了他心里。他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制造不缺潜力,缺的是能与之匹配的本土服务生态。
恰逢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政策东风与产业需求的碰撞,让张春华下定决心:“要做中国制造的‘隐形翅膀’。”
2006年,朗华集团在深圳注册成立。
从最初的供应链管理起步,张春华带领团队创新建立外贸综合服务模式,全力打造出整合制造全链条服务的全国首家生产性服务平台。
正是这份扎根实业的坚持,让朗华逐步成长为累计服务超3万家制造企业的综合平台。
持续创新突破,搭建制造业出海的“高速路”
在朗华的发展历程中,一系列创新实践至今仍被行业津津乐道。
它们的背后,是“如何让中国制造走得更稳、更远”的持续探索。
2017年,深圳盐田港,中欧班列(深圳至明斯克)“朗华号”缓缓驶出。这是深圳首趟中欧班列,也是全国首个由民营企业家主导投资、市场化运营的班列项目。
“以前企业把货物运到欧洲,海运要40天,空运成本太高。”
张春华看准了陆路通道的潜力,果断启动项目。他曾坦言:“中国制造要真正走向全球,必须有自己掌控的物流通道,这不仅是效率问题,更是产业安全的需要。”
如今,“朗华号”已累计开行了超200列,运载货值逾百亿元,成为广东参与“一带一路”的标杆——这条由民营企业开拓的物流新通道,让中国制造的出海之路多了一种高效选择。
如果说中欧班列解决了“货怎么运”,那工业互联网银行的创立则回答了“钱怎么转”的难题。
“很多制造企业出海,卡在了海外融资这一步。”
张春华发现,中小企业在跨境贸易中常面临开户难、贷款贵的困境。他推动成立全球首家工业互联网银行,依托覆盖138个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构建起跨境供应链金融闭环。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朗华建成了2个百万平方米级的标杆性生产性服务园区。园区内,全球最大的电子料件工业央仓和工业耗材集散中心像两个“超级枢纽”,为企业提供从设计、检测到仓储、物流的全链条服务。
“把服务集中起来,企业就能轻装上阵。”张春华的这个想法,如今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加速崛起的重要支撑。
一份责任清单,诠释民营企业家的时代担当
朗华存着这样一份特殊的“责任清单”:政协提案的电子版存档、乡村振兴项目的进度台账、慈善捐款的明细流水......这些数据背后,是张春华作为民营企业家的另一份实践。
“世界经济循环格局深度调整,新质生产力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着力点。”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深圳市工商联主席,他的提案总是紧扣产业痛点。“去年提交的关于‘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建议,被纳入相关政策文件。”这种从实践中来、到政策中去的建言,让企业的声音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
面对新冠疫情和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双重挑战,张春华带领朗华主动作为、直面考验。他坚守稳外贸阵地,凭借扎实的供应链服务优势,不断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 “稳定器”。
那段时间,他常对团队说:“越是特殊时期,越要守住制造业的服务生命线。”
而在新疆喀什的田间地头,广东河源的产业园里,他推动的产业帮扶项目正悄然改变着当地的业态。
在喀什引入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让当地农户有了稳定收入。
河源的电子配件产业园,已创造上千个就业岗位。这种“造血式”帮扶,成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从创立朗华慈善基金会,到累计捐助上亿元支持公益事业,张春华的善举从未间断。“企业赚的每一分钱,都离不开社会的土壤。”
这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企业家的价值,终究要写在回馈社会的答卷上。
二十年风风雨雨,张春华和他的朗华集团,始终与中国制造的脉搏同频。从发现痛点到解决问题,从创新服务到担当责任,他用一个个扎实的实践证明:民营企业家的成长之路,从来与国家发展的大局紧密相连。张春华说,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故事,还有更多篇章等待书写。
高青: 敢闯敢试,破解藏在晶体里的“密码”
深圳侨报记者 谢青芸 通讯员 陈金盛 文/图
作为技术带头人,高青以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带领团队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她怀揣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深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三点一线一品牌”工作,持续用热情与智慧为深圳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近日,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名单公布,深圳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大鹏新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深圳市晶峰晶体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晶峰晶体”)总经理高青顺利入选,成为深圳市获此殊荣的两名成员之一。高青感慨,“经常会想起延安精神和深圳精神,艰苦奋斗、敢为天下先,唯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才能在服务社会的道路上勇挑重担。”
敢闯敢试,走出国产化道路
在位于大鹏新区的晶峰科技园区,大门左手边的围墙上写着一句标语:撑起民族工业的一片天,这是2007年园区建成之后写下的。字里行间的倔强,恰似园区里那些震颤频率精准到亿分之一的石英晶体——看似微小,却藏着撬动世界的力量。
深圳市晶峰晶体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石英晶体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企业从创立之初就怀抱着产业报国的理想。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晶体在民用领域开始广泛运用,但从基本设备、生产、工装、模具到软件,全部是国外技术。“我父亲一直有个心愿: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否则老是站在别人的屋檐下。”在高青就读高一那年,父亲高少峰决定拿出全部身家,从陕西南下深圳创业,高青说,“做出这个决定其实是非常艰难的,相当于全家人要走出舒适圈,选择另外一条未知而艰辛的路。”
1991年,晶峰在深圳成立研发中心一步步有了自己设计的模具、设备和产品。“为了一个小小的工装模具,我父亲几乎是走遍了珠三角地区。”高青看到父亲带着初创团队,搞研发、找市场,在国外技术和产品包销的行业夹缝中探路。靠着“硬核”的技术实力和执着的精神,晶峰最早从适用于寻呼机等通讯类的晶振做起,一步步走出一条国产化的道路。最厉害的时候,晶峰占领国内BP机70%的市场份额。
不惜成本,踏踏实实做好研发
尽管小时候并不喜欢晶体行业,2001年,留学归国后的高青还是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企业发展中。这个从小抱怨父亲“总在实验室里加班”的姑娘成为企业的继任掌舵人。
市场环境风云变幻。正当她准备大干一场时,受手机的影响,寻呼机市场迎来大转变,市场订单份额大幅下降。高青主动提出去开拓市场,经过专业的市场分析之后,晶峰瞄准了需要高精密度产品的无绳电话市场。
进入国际市场,必须通过国外大公司的全球合格供应商资格认证。这是一次严苛的考验,在工厂的管理水平、管控能力达标之后,便是对产品的信赖性、可靠性、电子性能等方面五六十个指标进行测试。高青带领全体员工用两年半的时间,从设备摆放到无尘车间管理,到整个品质流程再造和生产全过程的管控,包括ISO文件的重新编撰等等,事无巨细、坚持不懈,顺利通过了产品的一系列认证。
接着,根据市场的新需求,晶峰晶体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进行研发,解决了石英晶体频率不稳定、不抗跌落、不耐高温等难题,做出了国内首个贴片晶体产品,这项国内独一无二的技术拿下多项发明专利,至今仍是市场上的“香饽饽”。而更珍贵的,是晶峰在这场攻坚中锻造出的底气。
另辟路径,打破自身的行业壁垒
曾经有一段时间,高青常盯着车间里那些进口设备发呆,设备上的外文标识像一道道无形的墙,提醒着她:核心生产设备依赖进口,终究还是会被人“卡脖子”。意识到危机的高青决定打破自身的行业壁垒,攻克设备软件的“卡脖子”难题。
设备研发的难度远超想象。一开始,供应商对设备的一些设计要求不是很了解,沟通起来非常难。后来,高青将这家合作伙伴邀请到大鹏园区参观。当了解到这次设备的国产化研发,是为了中国在这项技术上不再被“卡脖子”,供应商被企业的决心感动了。双方一起磨合了两三年,终于,第一台跨界合作研发的机器制造出来了。“那一天,大家欢天喜地围着这台机器看了又看,比自家孩子出生还激动。”高青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
如今,晶峰晶体实现了全链条100%自主知识产权,拥有29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优秀自主品牌企业等殊荣,通过“深圳市2023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产品广泛应用于物联网、通讯、广电、5G应用、高端智能穿戴、IT、汽车电子、安防、数码蓝牙、高端智能手机等领域,与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当初父亲孤勇南下,到高青带领团队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坚韧,晶峰晶体这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恰是中国电子元器件突围的缩影。那些藏在晶体里的密码,从来都不只是技术参数,更是一代代高新技术企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刻度。站在晶峰科技园区办公室,高青喜欢凝视“撑起民族工业的一片天”这句标语,她说,“这是晶峰的信念,也是一直激励我们奋斗的目标。”
展现“新”作为,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深耕技术研发、引领行业发展的同时,作为深圳市新联会常务副会长和大鹏新区新联会会长,高青更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优势作用,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和城市的发展联系起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发光发热。
山海相携的大鹏新区,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高青积极推动大鹏新区启动同“新”合力·V聚大鹏“统战+文旅”主题宣传活动,聚合网络“大V”、新联会会员等,围绕“漫游大鹏、绿美大鹏、非遗大鹏、文化大鹏”四期主题打卡,带领大家沉浸式体验大鹏魅力,为辖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与此同时,高青还主动推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点燃学习”赋能计划、“点亮产业”行动计划、“点赞鹏城”推介活动等“三点一线一品牌”工作。组织和参与“凝聚新力量 筑梦新时代”“新阶层·建设力”“新联新声·点赞鹏城”“新阶层·新联动·新发展”“同心合力·V聚大鹏”“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等50余场品牌活动,持续提升新阶层人士凝聚力、建设力、影响力。
高青说,“这些活动不是终点,而是让更多同行的人凝聚起共同奋斗力量的起点,要让新阶层的力量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更多角落生根发芽,才能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